闸基基础粗粒土防渗处理勘察结果分析
2019-10-21王斌
王斌
摘 要:闸基基础防渗处理是闸基工程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防止基础岩土发生渗透变形破坏、减小渗透压及减少渗漏量。主要方法可采用水平防渗或垂直防渗,其中水平防渗采用水平铺盖的方式,如粘土材料铺盖或混凝土材料铺盖,垂直防渗采用的方法有板桩、混凝土地下连续墙、高压喷射灌浆帷幕及联体搅拌桩等。
关键词:闸基基础;粗粒土;防渗处理;勘察结果
1 水闸工作与应用特点分析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多数平原地带的水闸主要建设在土基之上,较之于少量建在岩基之上的岸边溢洪道,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土基本身的压缩性相对较大一些,而且其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产生的沉降、沉降差等相对较大一些,很容易引发闸室倾斜或者止水破坏,甚至造成闸门底板断裂或塑性破坏,最终导致水闸事故。在水闸泄洪过程中,虽然其流速并不高,但是水流还具有一定的剩余能量,如果土基抗冲能力相对较小,则很容易被水流冲刷。实践中可以看到,土基因渗透水流作用而容易出现严重的渗透性变形,尤其是粉细砂地基,而且闸后很易发生翻砂、冒水等问题,对闸基、两岸产生严重的影响。
2 历次除险加固情况
某工程主体由拦河闸、浑沙及浑蒲进水闸3大部分组成。拦河闸为宽顶堰,孔高8.2m,宽10m,拦河闸及冲砂闸共22孔,其中浑沙灌区及浑蒲灌区冲砂闸各为3孔。闸底板高程31.5m,闸底板长18m,闸总宽257.4m。拦河闸闸后接8.5m长一级消力池,以后接12m长混凝土护坦。
经1960年洪水及后几年运用,拦河闸下游消能及防冲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保证拦河闸正常运行,于1964年9月对闸下游海漫、防冲槽进行改建设计,同年进行施工。随着下游河道采砂量逐渐增大,河道下切较多,造成水力条件发生变化。
由于河道下切后水能没有消耗,致使下游海漫多次被冲坏,同时近30年的观测闸基地基土渗漏量加大,1998年对闸体进行全面的改建设计,即在原有混凝土护坦工程后接二级消力池,其后接长9.0m的混凝土铺盖,继后设0.5m厚混凝土预制块及现浇混凝土海漫,与混凝土齿墙相接,齿墙后接防冲槽,同时在闸前布置防渗帷幕工程。
该次消能工改建工程及防渗帷幕工程于1999年12月竣工。
2004年,左侧闸基底板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缝,下游护坦混凝土板开裂下沉,为闸基渗透变形破坏的明显特征,为保证拦河闸的安全运行,当年对拦河闸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及设计,并检测1999年防渗墙的质量效果及防渗效果。
3 勘察结论
3.1 地层结构
闸基基础岩土结构简单,结构如下。
第1层:砾砂,黄色,局部为黑色,砂砾成份主要以火山岩为主,磨圆一般,饱和,稍密。层位较稳,分布均匀,层厚1.0m~5.4m。
第2层:圆砾,黄色,局部为黑色,砂砾成份主要以火山岩为主,磨圆一般,饱和,中密。层位较稳,分布广泛,最大层厚14.8m。
3.2 颗粒分析
参照建闸前地质勘察成果,对第1层砾砂及第2层圆砾颗粒分析成果进行对比,现地基土颗粒分组中第1层砾砂与建闸前变化较小,只是粘、粉粒含量相对较少,第2层圆砾与建闸前变化较大,粘、粉料与砂粒明显减少,粗化现象严重,说明渗透变形破坏较重。
3.3 防渗墙检测结果
前期灌浆存在不连续性及不完整性,防渗墙成份复杂,在渗透压力作用下水泥凝结效果不明显,起不到预计的防渗效果,对防止闸基进一步发生渗透变形破坏无作用。
3.4 工程地质评价
该拦河闸运行近40年,地基岩土圆砾层粗化明显,即粘、粉粒与砂粒流失减少,已发生实质性的管涌类型的渗透变形破坏,局部沉陷而引发闸底板开裂及下游护坦下沉。在已发生渗透变形破坏的条件下采用普通水泥灌浆,形成防渗墙,在渗透压作用下效果不明显,连续墙呈不连续性及不完整性。
4 分析
该拦河闸于1959年建设完成,地基防渗处理措施采用水平混凝土铺盖。地基岩土为砾砂与圆砾,均为粗粒土,渗透系数分别为1.08×10-3cm/s、1.91×10-2cm/s,属中等透水与强透水层。其中砾砂层厚度1.0m~5.4m,圆砾层最大厚度14.8m。
在运行近40年后,对其颗粒分析对比发现,砾砂颗粒分组中砾粒与砂粒基本上无变化,粘、粉粒明显减少;圆砾颗粒分组中砾粒基本上无变化,砂粒与粘、粉粒明显减少,说明在采用水平混凝土铺盖防渗处理措施下,地基土粒径越大,即渗透性越强,发生管涌型渗透变形破坏的條件越充分,也即说明闸基地基土为粗粒土,单独采用水平铺盖作为防渗处理措施存在安全隐患,在运行若干年后,发生管涌型渗透变形破坏的可能性较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5 质量控制方法
5.1 坝基处理质量控制
当心墙基础开挖至2023m高程后进行固结灌浆,通过声波测试、压水试验和动力触探等方式了解灌浆质量,待灌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后,再开挖至设计基础高程。
5.2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施工工艺质量控制:(1)铺料质量控制:心墙料与反滤料平起填筑,高差不超过40cm,先铺反滤料后,再铺防渗料,防渗料铺料厚度不超过40cm,铺料方式主要采用进占法。(2)碾压质量控制:防渗心墙采用2005PDW型自行式振动凸块碾碾压,振动碾质量20400kg,振幅2.2mm,振动频率28Hz,激振力410kN。振动碾行车速度2.0km/h~3.0km/h,先静压2遍,再振动碾压8遍(碾滚前进及倒退为同一碾迹时计1遍)。采用错距法搭接,搭接宽度为30~50cm,避免发生漏压和过压现象。(3)层间结合质量控制:层面不得出现光面、剪切破坏、弹簧土等现象。表面形成光面时,铺土前必须洒水湿润并刨毛;层面有剪切破坏和弹簧土时,必须清除已破坏的土和弹簧土,并重新填筑;当气候干燥、土层表面水分蒸发较快时,铺料前适当洒雾状水湿润,避免洒水过多而成弹簧土。(4)心墙与岸坡结合质量控制:本工程心墙与岸坡接触采用高塑性粘土,清除与防渗墙接触的混凝土表面的乳皮等杂物,并在混凝土表面涂浓泥浆,以利心墙与岸坡之间的结合。
5.3 砾石含量
由于砾质土含有一定的粘粒,且粘结在粗颗粒砾石上,加之砾质土自身容易破碎,如果使用《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的方法:将风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将粘结的土团充分碾散,容易破碎砾石而不能真实反应砾石含量。本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采用水洗法洗去粒径<0.075mm的颗粒,炒干后再用筛析法进为了真实评价防渗体的渗透性,采用现场原位试坑注水法测定防渗料的渗透系数。现场使用直径约30cm(最大粒径的两倍)的钢环,为避免侧面渗漏,最好加一个内环于两倍直径的外环,安装时内、外环同心,内外环加水约15cm,安装水位测针,测量内环水位变化;为真实获取防渗料的渗透系数,同时用容器测量蒸发水量,待渗透水量稳定后测读5~6个读数,每次测记的流量与平均流量之差不超过10%即可认为渗透稳定。测读时间间隔视水位测针的精度和设计要求的渗透系数而定。
6 结束语
根据已运行多年拦河闸所出现的病险症状,通过对其建闸前及现在地基土颗粒分组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采用水平铺盖防渗处理措施下,地基土粘、粉粒及砂粒的流失量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闸基土为粗粒土时,单一采用水平铺盖作为防渗措施不能完全满足地基土防渗要求,应采用水平与垂直防渗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为宜。
参考文献:
[1] 郭庆国.粗粒土工程特性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
[2] 李广信,周晓杰.土的渗透破坏及其工程问题[J].工程堪察,2017(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