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精准扶贫的经济法思考

2019-10-21冯豪佳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0期
关键词:经济法精准扶贫思考

冯豪佳

摘 要:我国一直面临着长期存在的贫困问题,国家对于扶贫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新时代的迅猛发展,精准扶贫理念与经济法的内在价值取向一致。本文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将“扶贫”和“精准”与经济法追求的实质公平与效率相对接,阐述了其内在一致性。同时,针对我国扶贫工作的现状,提出应建立专项法律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法在精准扶贫制度构建中的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经济法;思考

0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逐渐将扶贫工作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汇集各方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数据表明,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为1660万人,相较于2017年减少了1386万人。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增加了10个百分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2.3%。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扶贫政策成效凸显。

1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是以被扶贫对象为基础,在扶贫过程中既要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同时,也要区分出各个贫困对象之间贫困程度的差异。通过对当地贫困状况的调查,发现促进其产业发展是最根本的扶贫模式,是扶贫政策得以落地实施的最终形式,也是与其他扶贫模式联系最广泛的扶贫模式。因此,精准扶贫应当挖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发展适合当地居民实际情况的产业,激发起内生动力,实现区域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进行顶层设计,是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2精准扶贫攻坚克难所面临的问题

2.1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缺失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作为主体、以实现的效益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按照市场环境的大要求和资源条件的约束,选择最优方式发展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优化配置诸多的生产要素。对于精准扶贫来说,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来确保贫困乡村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路径。精准扶贫常用的扶贫方法是通过各类方式方法帮扶贫困乡村发展农业、旅游业等产业,最终形成产业化,从而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贫困乡村除受限于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外,当地农业不发达、农业发展水平低、没有高科技农业技术是其主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是一条能够让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传统農户小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贫困乡村发展农业。

2.2扶贫客体模糊,定位不准,影响扶贫实效

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扶贫模式的实施,我们扶贫对象的确定较模糊,对贫困居民、贫困群体的评估认定标准过于单一,不够科学。比如单纯以农户的显性收入作为判定贫困与否并实施帮扶的标准,且一层不变,不根据时间、情况的变化作及时更新,形成了一次定性、静态化的特点,这将导致扶贫资源的浪费,扶贫给付的低效,此与“精准”的理念要求相违背,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

3精准扶贫中经济法保障机制实现路径

3.1完善精准扶贫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是从经济法角度完善精准扶贫区域农业产业化主体。精准扶贫区域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是最主要的关键构成要素,贫困农民更需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目前各地党委政府是集合区域内贫困户,给予一定资金、培训种植、养殖技能等,帮扶贫困农户发展农业。贫困农户是农业发展中的个体,需要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村社会组织一定法律地位,确认其合法性。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人员集约化,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很好地组织区域内贫困农户集中发展农业。二是从经济法角度维护农业市场交易秩序。在农业市场中,贫困农户比一般的农业生产主体更容易遭受不公平待遇。为了保证市场交易公平进行,保证农业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贫困农户公平交易的权利,通过法律对市场的不公平不合法交易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从而维护农业市场交易秩序,让农业市场主体公平交易,让贫困农户得到法律保护,获得更多交易机会。

3.2健全精准扶贫领域立法

一是出台《农村扶贫开发法》。在消除贫困过程中,加强对贫困群体权益的法律保障。通过国家立法及其法律实施,有效保障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增加贫困地区和群体的发展计划。在精准扶贫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实施步骤、工作重点、方法措施、法律责任等,从而在法律层面上理清精准扶贫工作未来方向,另一方面,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如扶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扶贫资金管理、扶贫项目论证、扶贫开发决策等,需要运用法律制度来加以规范。因此,出台《农村扶贫开发法》,为精准扶贫提供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法律保障。二是在经济法层面上,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法律条文,规划符合精准扶贫工作的法律措施,是实现经济法与精准扶贫理念的有效统一。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无论是贫困乡村或地区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集约型农业,还是贫困农户自家产出、二次加工农产品进行销售;无论是开展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还是运用社会二次分配资源保障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无论是保障贫困群体教育权,还是为贫困群体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都是为了保障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离不开经济法调整范畴,两者有着极为相似的理念。因此在经济法层面上,需要健全完善精准扶贫领域法律制度,调整精准扶贫领域的经济关系,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从经济法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性资源,提供一定程度的帮扶法律措施。

3.3优化精准扶贫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一是加强各地区合作。目前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部分水资源匮乏、地势险要的中西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不仅加剧了其经济落后程度,更让精准扶贫难度增加,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对贫困区域中的现有优势资源以及各经济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利用,通过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运用中西部贫困地区能源优势,对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一体化。破解精准扶贫难题,需要对贫困地区产业进行集约化,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通过集聚大量产业群,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通过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一体化,让区域内不同的人力资源、农业资源、能源资源等进行自由流动,消除因行政区划、交通不便、经济政策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发展经济产业不利因素。三是运用经济法手段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贫困地区政府需要通过加大经济宏观调控力度、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平衡和调整各地区区域利益等方法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4结语

经济法可以在政府干预、管理经济关系、宏观调控、调整土地财政征收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让贫困地区行政机关能更好地行使行政权力,高位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脱贫,降低精准扶贫行为的随意性,使精准扶贫效益的取得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徐晞.社区精准救助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基于美国经验与启示[J].东南学术,2016(5):65-74.

[2]蒋悟真.政府主导精准脱贫责任的法律解释[J].政治与法律,2017(7):72-83.

[3]杨宜勇,吴香雪.政策法律化视角下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6):87-95.

猜你喜欢

经济法精准扶贫思考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