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总α,β放射性测量方法优化
2019-10-21黄沃梅
黄沃梅
摘 要:影响饮用水总α,β放射性测量的因素很多,本文结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中的加热方法,研磨工具,铺盘溶剂,样品放置时间,标准源的使用方法进行优化,并通过了回收率和准确度验证。[1]
关键词:总α,β放射性;加热;标准源
核材料的发展和放射性核素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导致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释放的放射性核素会污染水源,如果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超出健康标准,将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使群众对放射性指标关注度增高,因此有必要检测饮用水的总α,β放射性。检验总α,β放射性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5749-2006)进行。[2]实验中影响放射性测量的因素很多,结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相关实验步骤进行了优化,节省了实验操作时间,提高了效率。经过回收率和精密度验证,改进的方法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1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参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5749-2006)相关内容。
1.1 实验仪器
FYFS-400X低本底α /β测量仪(湖北方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按照GB/T5749-2006方法,抽取能产生10Amg~30Amg(A为测量盘面积)的确定体积待检测水样2L于烧杯中,加入2%水样体积的硝酸,在可调温电热板上加热,蒸发浓缩至100mL左右,冷却后转移到恒重的蒸发皿中,加入1mL浓硫酸,在红外灯下蒸干,待硫酸冒烟后转移至300℃电热板加热至无浓烟冒出,放入马弗炉经350℃高温灰化1h,取出冷却称重,用玻璃棒研磨残渣。称取10Amg残渣粉末,加入丙酮作溶剂均匀铺盘,并置于红外灯下烘干,放入α /β测量仪测量。
本底,标准源,样品源测量分别参照GB/T5749-2006标准,并按公式(9)计算待测水样的总α,β放射性体积活度。
2 结果讨论
2.1 水样蒸发方式改进
GB/T5749-2006标准中水样蒸发方式是电热板上加热维持微沸至浓缩,然后用红外灯继续加热浓缩液至硫酸冒烟,最后在电热板上继续加热至蒸干。这种方式操作比较麻烦,操作中增加了水样转移次数,导致水样残渣损失率较大,影响测量结果。本次实验采用100℃水浴条件代替电热板蒸发待测水样(蒸发皿底部与水浴锅水面保持距离),两种方式的残渣量及回收率见表1。
本次试验所取水样的残渣量为278.3mg,大于该水样溶解性总固体的数值205.6mg,加标量为200mg。由表1得出,本实验采取的加热方式,没有使蒸发皿内的液体溅出,又减少了样品转移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残渣量的化学回收率为94.3%~100.5%,满足质控要求。[3]
2.2 研磨工具的优化
国标实验采用玻璃棒研磨残渣,但玻璃棒表面不够光滑,黏在其表面的固体难以刮净收集,且水样蒸发得到的残渣量本身就比较少,为了避免收集不到足够的残渣粉末进行实验,可以采用玛瑙棒研磨残渣,因玛瑙表面光滑,残渣基本不会粘在其表面。
2.3 铺盘溶剂的优化
国标实验采用丙酮来均匀残渣粉末,并用红外灯烘干,比较麻烦。本实验采用乙醇代替丙酮,铺盘后直接晾干,省去了红外灯照射这一步骤,且铺盘得更加平整。
2.4 样品放置时间的优化
制备好样品源后,何时进行检测会影响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同一样品源不同的放置时间的放射性数据作比较,数据见表2。
由表2可以得出,样品源制备完成之后,放置5小时再进行测量,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结果。
2.5 标准源的使用优化
应使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推荐使用的标准源,因标准源的成分具有吸湿性,在使用前应进行烘干,表3提供了标准源在不同温度烘干达到恒重所需的时间,实验前可以按照表3数据进行标准源烘干操作。
3 加标回收实验
以自来水A为本底,加入一定量的40K和241Am标准源粉末,将本底和加标水样按照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操作,各重复6次测定总α,β放射性,总α放射性加标回收率为91.3%~104.8%,总β放射性加标回收率为90.6%~105.6%,回收率和精密度如表4所示。
4 小结
对《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放射性指标》(GB/T5749-2006)中繁琐的实验步骤进行了优化,在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質控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宇,董冲,杨亚新,张叶.湖北地区地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分布特征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48-52.
[2]陈勇,朱海燕.饮用水放射性测定中水样蒸发浓缩方式对残渣量的影响[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1):122-123.
[3]韩泳平.硫酸分解氯化钾制取硫酸氢钾工艺及动力学研究[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6,1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