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和服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汉服发展的启示

2019-10-21吴虹霖陈诗钟若楠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3期
关键词:和服民族服饰汉服

吴虹霖 陈诗 钟若楠

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独有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服饰产生于防寒遮羞,在各民族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融入自身文化,比如制作工艺、图案纹样、文化意义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民族服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在当代中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仍保持着各自的民族服饰文化,每逢节日庆典或者重大场合,都会身着本民族的服饰盛装出席。但是,人数最多的汉族,却没有统一、正式的民族服装。

一、汉服的定义与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服饰的重要性,民间自发地兴起了一场“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倡导恢复传统民族服饰,复兴民族文化。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汉服运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服”一词得到广泛宣传的同时,对其产生质疑、批判的声音也诞生了。

“汉服的定义是什么?”“改良汉服还是汉服吗?”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汉服复兴人群之间也因为意见不合而争执不休。

关于“汉服”的定义,得到公认的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但是如果对汉服的定义和概念进行深究,就会发现,既没有比较官方的诠释,民间也有着不同的界定。历年来也有多位学者对“汉服”产生质疑,比如2005 年《中国新闻周刊》汉服专题报道称:“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并没有‘汉服这个称谓,‘汉服其实是网友们的民间定义。”2007 年华梅教授认为:“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单纯称汉服的,从语义和款式上都显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产生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汉服的时间界定。有“约从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 17 世纪中叶的近 4000 年”、“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近四千年”、“从周朝灭亡到清军入关这将近四千年的时间”等等说法。关于黄帝的真实性还尚有争议,汉服产生发展的具体时间也有待考证。

二是形制的界定。中国历史悠久,汉服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款式,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改良创新。今天说的“汉服”并没有单一的形象。而在汉服复兴大热的今天,“形制党”1和“改良党”2也因为意见不合产生争执,追求传统形制的形制党认为汉服就应该以出土文物为准,商家臆想改良的已经不能称之为“汉服”了。而改良党则认为,服饰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复古”,改良的“汉服”更加符合现代标准。

三是民族特征的界定。汉服的主要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绳带系结、平面裁剪等等。但是汉服也影响了以日本、韩国为首的整个汉文化圈,亚洲部分国家的民族服饰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汉服的特征。所以汉服在很多时候甚至被认為是和服、韩服。

二、汉服现状

2.1汉服复兴运动

1644年清军入关,次年先后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就这样,汉服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上。辛亥革命后,虽有不少人士想要再次拾起汉服,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和效果。直到21世纪初,国力日益昌盛、互联网时代到来、加上2001年的APEC会议上,“唐装”引发了人们对于民族服饰的讨论,由互联网为源头,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民族服饰的热潮。汉服的概念也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

到了2003年11月22日,一位名叫王乐天的普通工人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并被媒体报道,将网络运动扩大为了公共事件。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复兴汉服的行动中来,并将这个行动称为“汉服文化复兴运动”。

据网络资料,汉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传统民族服饰,让汉服一词深入人心,重构当代汉服的概念与范畴”“探寻传统文化复兴路径,以民间的汉服运动实践为传统文化复兴探索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经验”“实现精神独立创新发展”等。

2.2汉服复兴面临的争议

汉服运动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汉服商家一家接一家地诞生了。在早期的汉服推广中,汉服商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百度的“汉服商家吧”也成为了很多汉服商家上新推广的地方。那时候社会上认同汉服的人并不多,汉服商家基本上都是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以情怀为支撑的“同袍”3。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抖音”之类的视频社交软件的出现,汉服得到了有效推广,购买汉服的人也越来越多,开汉服店似乎成为了一条致富捷径,越来越多的汉服商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随之,对汉服商家的批判也诞生了。一些商家的“两片式襦裙”4“魏晋风”5等服饰就饱受争议。

关于汉服的形制之争一直都有,并且随着汉服影响力的扩大,形制的争论也愈演愈烈。甚至从原来所谓的“汉服”中因为形制有争议而分出了另外的类别——“仙女服”。在微博、百度贴吧、甚至一些高校汉服社,都在关于汉服的形制问题争论不休,给不了解的外人“戾气太重”之感,也吓跑了一堆刚接触汉服的新人。这便成为了汉服运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的阻碍。

其实在中国历代,每逢改朝换代,国家都会颁布相关诏令来规定本朝的衣冠制度,避免产生服饰争议。但是对于当代的这场民间自发的汉服运动,并没有得到权威性的认证,产生争议也就无可厚非了。

三、日本和服的定义与概念

在《日本大百科全书( ニッポニカ)》中对和服的定义是这样的:和服是日本本土的衣服,是日本民族服饰的总称,为了区别于明治时期传入的洋服,将日本传统服饰称为“和服”。在明治时期以前,并没有“和服”的概念,只有“着物”,也就是“衣服”的意思,后来随着洋服的推广,渐渐地“着物”和“和服”几乎同义了。现在的“着物”基本上就是“和服”的意思,不过在狭义上指的是一定形式的和服,比如说羽织之类的“長着”。

同样作为新提出的概念,和服在定义上也有些模糊不清,比如“羽织”既是“和服”的分类,也是“着物”的一种,“着物”与“和服”的区别界限是什么呢?以及古代的服饰是否也可以叫做“和服”呢?如果对和服的定义进行深入研究,模糊不清的点也会越来越多,日本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这与汉服如今所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但是和服在日本并没有断层,而是一直在适应时代改良发展,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和服体系,是在有实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汉服有时代断层,汉服是由民间提出的没有理论支撑的新概念,是在概念提出后才开始有了对实物和形制的研究。

四、和服的发展

一、日本服制的成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从原始开始的,最初的日本服饰也同其它民族一样,都是用兽皮、树叶等来遮挡身体的。直到弥生时期,日本渐渐的演化为上身的“袈裟式衣”和 “贯头衣”6。古坟时代日本开始逐渐接触中国文化,并且至奈良时代是两国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候。此时的日本受唐代的影响,基本上模仿了唐服的模式,并且按照唐朝的制度颁布了有关服饰的法律《衣服令》。

二、日式风格的形成。平安时代的中国正处于唐朝逐渐衰颓,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日本废止遣唐使。自此时开始,日本开始消化所学的东西,这和服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日本式的风格。

三、武家服装的发展。自镰仓时代起幕府掌权,武家服饰在此时得到了发展,此时的和服种类也较多,但是大多数的服装都含有小袖,此时的和服中,裳系列的服饰从外出穿着的服饰中消失。

四、小袖的完成。在镰仓的基础上,小袖得到了发展,到了江户时代,则渐渐定型,在此后的600多年里没有较大的变动。小袖也发展成为这个时期公认的和服,成为了能够代表所有服饰的一种存在。

五、对洋服的吸收。明治时代日本与西洋各国的交流逐渐加深洋服开始流行,明治维新后更是让洋服渐渐取代了和服在平民中的地位,此时的和服由传统向西化的风格转变。在和服渐渐转变的同时,洋服也因为行动方便而取代日本的日常服饰。

和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种类复杂,形式多样。尽管和服是从中国古代的服装发展而来的,但是在日本独自发展的这么多年来,和服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风格和体系,将日本人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发展到今天,尽管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穿和服了,但和服却已经成为了日本民族的标志。

自西服传入日本,西服便得到了普及,今天的日本到处都是西化的痕迹。即使如此,日本人也并没有忘记本民族的服饰,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如结婚式、丧礼、成人式、卒业式等场合都会穿着和服出席;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看戏、购物等场合也有相应的和服;在一些职业中也有相应的和服。

五、日本和服的发展对汉服的启示

“和服”在日本虽然也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但是在政府官方的规范化管理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和权威的体系,其概念也已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推广。汉服若想摆脱争议,权威的官方是不可少的。

日本自古就对和服进行了有关规定,在《衣服令》中对和服的颜色进行了规定,官阶不同和服也略有不同,外衣分紫、绯、绿、蓝四种颜色,地位随着颜色依次的变化和深浅程度逐渐降低。日本的国会有一个“和装振兴议员联盟”。他们在参加国会时,会通过穿着和服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2002年,文部科学省决定,在初中阶段对孩子们进行和服的有关教育,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社会礼仪意识。1950年,日本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通过立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并将和服纳入其中。此外,还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和装节”,想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日本有很多的团体在进行着和服的推广工作。他们制定了和服的着装与礼法的相应标准,并进行实际的操作。力图将和服发展为“茶道”、“花道”一样的修行。对于普通部分人来说,在节日、花火大会、庙会、庆典之上穿着和服,是日本人喜好的时尚。

促进汉服发展的启示:

在个人层面,汉服复兴者应该团结一致,尽管各自想法不同意见不合,可是大家对于汉服的喜爱是一样的,都希望汉服发展得更好。所以更不应该分帮结派、互不相让,给汉服的发展造成阻碍。有争执才有成长,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才是汉服复兴者的当务之急。

在国家层面,汉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服饰更是国家的标志。政府应尽早建立相关权威机构,对于汉服的复原、出土文物的考察、汉服形制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专业的指导工作,尽快确立汉服体系,实现汉服的“形象统一”。进而对汉服从其精神内涵,到外表式样、颜色、穿着场合,以及市场等等多方面形成规范,让汉服适应现代社会,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汉服的宣传,加大对汉服民间组织的扶持,让汉服文化深入人心。

结语

中国梦,强复兴。汉服的背后所依托的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汉服的发展就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史。针对如今汉服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通过比较分析汉服与日本和服的发展路径、模式和方法,从日本和服的发展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让汉服得到更好的发展。

汉服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同时,既要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又要尊重大众的审美习惯,还要顺应和引导社会的发展和潮流。这样,才能健康有序地推动汉服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复兴、实现强国梦。

参考文献:

[1].井筒雅風.日本服飾史女性編[M].京都:光村推古書院:2015.

[2].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7).

[3].刘珊. 浅谈日本的和服[J] . 青春岁月, 2013(21):421-421.

[4].徐洪杰.和服——日本的民族符号[J].文化月刊,2014(25):106-109.

[5].杨娜.汉服归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赵睿智,朱晓冬.浅谈汉服饰形制特征[J].大众文艺,2018(06):73-74.

[7].张小月.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与和服的比较考察[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06):39-46+102.

[8].朱春玲. 从日本和服看日本文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30(07):161-162.

[9].罗雪挥.“漢服”先锋[J].中国新闻周刊,2005-9-5 (33).

[10].独秀嘉林(汪家文).汉服简考——对汉服概念和历史的考证[EB/OL].广州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http://www.gzhf.org/file/2014/hanfu-jiankao.pdf,2014-03.

注:

1 非常重视复原汉服形制的群体,他们认为每件汉服必须要有出土文物作为资料,也被称为“古墓派”。

2 指穿汉服将审美性放在第一位的群体,他们认为穿汉服是为了好看,不甚在意朝代形制等,也被称为“仙女服派”。

3 出自《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以此互称。

4 在裙头处分成两片,下方缝合,穿着时先套上裙子,然后将前面的系带绕到后方系好,再将后面的腰带绕在前面系好。因没有出土文物作为参考,被质疑是参考了日本和服的方式臆想出来的。

5 被质疑是商家根据魏晋时代的轻薄飘逸风格臆造的一种汉服,这种汉服没有考据,和“魏晋制”不一样。

6 出自陈寿《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作者简介:

吴虹霖,出生年月:1996.08.28,性别:女,民族:苗族,籍贯(精确到市):贵州省安顺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社会文化.

指导老师:何薇

猜你喜欢

和服民族服饰汉服
日本伝統文化が中日の若者への影響――和服を中心に
汉服新“江湖”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上台说汉服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