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主城区道路网布局与交通组织探析
2019-10-21刘国钰
刘国钰
摘 要:本文以中小城市的主城区道路网络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布局与交通组织策略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在简要阐述这一道路网络优化必要性的前提下,分别从宏观策略与组织方案这两个方面作出说明,并通过与实际项目案例的结合分析,为具体的路网布局优化实践工作,提供研究参考材料。
关键词:城市规划;道路网;交通组织
引言:城市功能性建设的完善,使其整体规模得到扩大与发展。而伴随着经济与社会要素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发展型问题,而城区交通拥堵,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容。由此,需要引出主城区路网优化的应用策略,并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对于这一内容的关注度,以此满足城区建设发展需要。
一、中小城市主城路网优化必要性
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内容,直接影响着宏观的社会发展条件。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随着整体交通网络发展与车辆的普及,使中小城市的交通情况日益紧张,务必要保证其路网的畅通状态,才能使道路与其自身的发展速率保持同步状态,以期完成建设过程中的同步化目标。
从城区规划的角度出发,在中小城市的整体规划过程中,以老城区升级与新城区开发为基础。这一条件下,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主要呈现出“方格化”布局形式。同时,还会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出现交通协调不当的情况,而此类内容,都需要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的优化调整进行补充。
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中小城市的交通管理相对滞后,并在主干路接入、道路分级隔离、交叉口信号配置、停车位设置不合理等内容中,存在着明显的管理问题[1]。尤其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路况条件的前提下,需要更好地根据实际城市路网运行环境,作出适当调整,并在基础建设的同时,优化交通协同组织工作,保证整体道路交通网络的活力状态。
二、城市主城区路网布局与交通组织策略
(一)路网布局策略
中小城市环境中,路网交通的规模水平相对较低,在进行道路等级分配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尤其在支路的规划比例上,务必要作出调整,以此保证路网结构的完整性。而作出这一宏观性的调整,需要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这三种道路类型中,分别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整体道路的升级状态。
首先,在主干路的布局建设中,应当明确整体道路网络的布局方向,并从体系化角度,对道路网络进行分析,使其成为保证城市交通建设的“骨骼”结构,并从发展层面出发,为整体城市的建设升级预留空间。方法上,主干路布局应以中距离交通运输位置,在保证机动车出行的同时,承担城区之间的连接功能,实现城市各交通枢纽的连接。而在主干路的布局上,应当对其中的路网协调性状态进行优化,并在城市开发的规划内容中,形成城市的主要交通走廊,且在一定区间内,保证交通的体系化建设。而在具体的建设规模数据上,应将主干路设置为双向4-6车道,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将其红线区间宽度设置在35-45m之间,并保证不同主干路间有700-1700m的间隔条件。
其次,在次干路的布局中,应突出结构微循环作用,并作为主干路网络的补充条件发挥自身的服务作用。在设计原则上,应以主干路为主体,在形成服务系统的同时,保证双向2-4车道的建设等级,并在“三块板”、“一块板”等断面形式的基础上,保持交叉之间有350-500m的间距距离。
最后,在支路建设中应重点发挥自身的协调性作用,在与城市干道进行协同配合的基础上,发挥交通网络的功能性特征,并在对循环系统中,补充便捷化、连接化的具体条件。建设等级上,支路应保证双向两车道的建设基础,并使其建设红线在17m以上。同时,作为次干路的补充与替代,需要保证200-500m的间距条件,并根据实际城市建设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交通组织方案
交通组织规划,在运行管理办法上,可以分为出入口控制与主干路信号控制这两种类型。而不同类别的应用方案,能够在差异化的中小城市交通环境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作用,为强化交通管理的合理性提供基礎条件。
在出日口控制方案中,应以主干路为核心,通过主干路之间、主干路与次干路、主干路与交通支路、主干路与生活支路这几种不同关系的控制调整,保证道路交通的管理状态。在主干路之间的控制中,需要将信号灯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并实现交通干路之间的连接需求,保证车辆可以以中速状态完成交通活动。主干路与次干路的连接中,应以集散、分流为主,维护基础交通转向能力的同时,匹配不同区域的道路需求。而在主干路与类型之路的连接中,可分为交通型与生活型两种。前者需要一定的信号进行控制,保证交通通畅条件,而后者则无需信号辅助,满足交通参与者的客观需要,并维持道路畅通即可。
在信号协调控制方案中,应强调城市交通信号中的“线控制”特征,并将主干线作为主体,在对其每一个节点与连接点进行分析的同时,形成完整的联系体系,避免出现交通信号孤立的问题。以此,保证主干道路上的同行车辆,可以在一定速度条件下,畅行无阻的通过交通区域,维护主干路中的交通通行状态。城市微循环的交通系统中,应针对次干路的连接特征,在结合交通运力条件的基础上,适当的对主干路进行分流,以此防止交通密集区域出现明显拥堵,保证城市交通网络的运行状态。另外,在道路管理中还需采用单行组织与停车管理的形式,对信号控制进行补充。在单行组织中,对于较为狭窄且不易拓宽的道路,可以根据其具体运输需求,设置单行道路,并在350-400m的距离条件下,避免单行路的重复出现。而在停车管理上,为了防止时段交通的拥堵,可以在居住小区设置夜间停车,并限制学校等路段的时段停车,以此配合交通信号疏导需要[2]。
(三)应用实例探析
以南京市南部某城区的建设条件为例,在地区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其交通上与南京市的连接状态,也表现出较快的交通成长需要,应在路网交通的建设与组织工作中,进行优化升级,以此落实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
通过交通分析,这一城区内容的主干网络已经达到建设标准,需要对其中的次干路进行布局升级,并平衡次干路的密集程度,补充交通型支路网络的建设条件。而在交通组织规划方向上,应以城区内的固城湖路为核心,对其交通组织方式进行调整的同时,保证干线的通行能力,并通过出入口控制,对沿线的小区、单位、信号交叉口进行禁左管理,从而补充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状态。
总结:综上,中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对于主城区交通网络的优化与调整,需要在进行路网建设的基础上,对整体路网布局进行规划,并在具体的交通组织方案中,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以此,才能在适应城市发展状态的前提下,使交通条件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状态,实现并维护城市发展的稳定性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拥军,傅成红.小城市旧城区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与改善探究——以长泰县城为例[J].公路与汽运,2018(06):38-41+46.
[2]雍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小城镇联合建设新城的规划路径探索——以江苏省扬中南部新城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0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