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9-10-21史宏晓

科技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降水

摘 要:本文使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数据集,采用滑动平均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江淮流域24个代表站1951.2012年夏季雨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合成分析,发现江淮流域梅雨期雨量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当副高位置偏西强度偏大时,江淮地区夏季雨量增多;反之,则雨量偏少。

关键词:江淮;降水;年代际变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图分类号:P466 文献标识码:A

江淮地区主要是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梅雨是江淮流域的最重要的天气现象之一,是江淮地区汛期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梅雨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对气象研究尤为重要。

王钟睿和钱永甫指出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陶诗言[2]、吴仁广[3]等人指出欧亚地区的环流形势变化对江淮地区的天气变化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情况。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文所用降水资料为全国160站1951.2012年月平均的降水资料。

气压场资料1948.201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数据集。

1.2 方法

本文选取28°N.34°N之间,110°E以东地区,共24站作为江淮地区代表站。我们采用区域平均的方法,绘制出江淮夏季降水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曲线,利用九点和十一点平滑方法,绘制出年代际变化曲线。

2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

图1给出了1951.2012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曲线、9a滑动平均曲线和11a滑动平均曲线。由图看出,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90年,降水量相对较少,并呈现减少趋势;90年代后,降水量逐渐增多且高于平均降水。总体上看,江淮夏季雨量呈现弱的增加趋势。

3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变化。

图2给出了1951.2012年夏季500hPa高度场的多年平均,阴影部分分别为1951.1990年(a)和1990.2012年(b)500hPa高度场与1951.2012年的差值场。由图可知,1951.2012年间,500hPa高度场在中西伯利亚附近为一个弱脊,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附近为浅槽,而副高的西伸脊线则大致维持在25°N,138°E附近。对于1951.1990年(图2a),中西伯利亚附近是一个大范围的负距平,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中西伯利亚附近的脊减弱,波动趋于平缓,其经向分量较气候平均态来看明显减小,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经向输送减弱。且副高强度明显减弱,位置偏东,影响我国的范围有所减小。在1951.1990年间,由于副高强度偏弱、位置偏东、范围偏小,太平洋上的水汽不易输送至江淮地区。另一方面,由于中高纬地区的经向环流减弱,高纬地区的气流也无法到达江淮地区。因而在1951.1990年内,江淮地区夏季降水较少,低于气候平均态。

在1991.2012年间,中西伯利亚附近的脊是一个大范围的正距平,且距平数值较大。在高度场来看,中西伯利亚附近的脊有加强的状态,从而该区域内环流的经向分量较气候平均态来说是加强的,其南北向的物理量输送也有所加强。而对应1951.1990年间西太平洋为负距平的区域,在1991年后也相应的为较大的正距平,由此可知,在1991.2012年间,夏季副高强度较大,位置也更向西伸控制范围也更大。在这样的环流形势下,由于江淮地区处于副高的西北侧,有利于太平洋的水汽向江淮流域输送,造成降水量偏多。另一方面,由于中高纬地区的槽脊强度加强,各物理量的南北向输送也更加频繁与流畅,加强了南北的水汽交换,进一步导致了江淮地区降水量增加。

4 总结

本文对1951.2012年共62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成因進行了分析与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1951.2012年间,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分析其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以1990年为转折年份,1990年以前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普遍低于气候平均态;1990至2012年间,降水量高于平均水平。同时,降水量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弱的上升趋势。

2)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大、向西伸进、控制范围较大时,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反之,则降水量偏少。当中高纬地区环流的经向分量加强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若中高纬地区环流的经向分量较小时,江淮地区降水则偏少。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是由诸多因子叠加作用造成的,绝不可能有单一因子脱离环流背景而造成其年代际变化,因此其成因非常复杂,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钟睿,钱永甫.2004,江淮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大气环流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7(3):317.325.

[2]陶诗言,赵煜佳,陈晓敏.1958,东亚的梅雨期与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J].气象学报,29(2):119.134.

[3]吴仁广,陈烈庭.1994,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与全球500hPa环流的关系[J].大气科学,18(6):691.700.

[4]钱代丽,管兆勇,王黎娟.2009,近57 a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的年代际振荡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32(5):677.685.

作者简介:史宏晓,本科,气象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

猜你喜欢

降水
一次初春东北冷涡的结构特征及其降水成因
广州某地铁深基坑降水设计分析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1961—2017年铜仁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及作业条件
昆明地区降水、气温及极端天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