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19-10-21王梓懿

科技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更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制定具有科学性的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提供依据。在科技发展中趋利避害,寻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从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及人的影响这三个角度阐述其中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影响;科学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对自然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人们将科技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使人类具有更为普遍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无限潜力和空间。并且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工业和循环经济;不管是提高生产效率,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管是要解决发展中遗留的问题,还是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借助科学技术的智慧和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普遍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并且不计后果,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由于受到利益的诱惑,人们过分陶醉于征服自然界的喜悦,无视自然界的报复,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以最大的限度开发和获取自然资源,导致资源过耗、短缺。破坏生态环境,使自然不堪重负。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纵观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18世纪中期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并應用于工业生产,人类步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40年代延续至今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水平发展。现时代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以及各国的体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科学技术大规模的高速发展并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资产阶级购买科学技术进行利用和占有。影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资产阶级给科学技术工作者提出问题并给予科研所需的经费,看似是支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为资产阶级统治社会提供了帮助。仅以购买科技为目的的行为将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由于比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更有条件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新的机遇。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结构封闭、体制僵化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要消除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就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将科学从阶级统治工具变为人民力量,把科学家本人从资本的追求者变为自由的思想家。只有在共产主义中,科学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三、科学技术对人的作用

自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后,就在不同程度地解放人。人们的劳动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从事必亲躬的执行者变成机器的监督者的角色转变。通过科学技术的力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节省了体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人们生活的时空距离。人类的认知领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生活效率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另一种奴役,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境之下科学技术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科学技术的成果使资本家的财富更多,控制和支配工人的力更强,而不会使工人富有。科学技术使生产力取得进步,但也成为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压迫的帮凶,使资本对社会的控制比以往更为严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发明层出不穷,新产品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也使人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这种情境下人成了没有主体性的奴仆——人的存在是为了机器、产品的运转,为了创造更多的产品和利润,所有生命的目的、价值和本能都被贬低甚至于消除,人降为条件反射躯体,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只是一个行为主义的人。

四、启示

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的正向作用,限制其负向作用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将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协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尽量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同时,消除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要使科学技术与人自身相协调,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避免科学技术对人的奴役。

参考文献:

[1]于光远,孙小礼,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88.

[2]郑毓信.科学哲学十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美]希拉·贾萨诺夫,盛晓明,等译.科学技术论手册[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英]大卫·布鲁尔,霍桂桓,译.知识与社会意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美]诺里塔·克瑞杰,蔡仲,译.沙滩上的房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梓懿(1990.),女,汉族,浙江临海人,哲学硕士,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
山西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2年度省科技奖提名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山西科学技术奖首次采取提名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2016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
2015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