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能耗分析方法及应用探讨
2019-10-21刘壮
摘 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给水管材能够使建筑更加节能环保,在传统的给水系统中,一般是以成本和实用性作为选择给水管材的依据,忽视了生命周期能耗的重要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本文对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能耗分析方法及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给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能耗;应用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建筑中应用了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的给水管材。一直以来,设计人员在选择建筑给水管材时主要选择低成本、实用性强的,忽视了对管材生命周期的具体分析。在选择建筑给水管材时,除了经济性、可持续性、对环境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其节能性。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影响理论工具,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管材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消耗、排放物等信息,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实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本文以硬聚氯乙烯管和镀锌钢管为例,对二者进行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2 目标和范围
2.1 比较的前提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给水管材在生命周期能耗方面有可比性,要求在供水功能相同的前提下,明确建筑给水系统中的不同类型管材的数量,并分别分析其生命周期能耗。对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包括了各个结构的生命阶段,囊括了原材料的采集、原材料的加工、制造、运输、销售、废物处置等过程,包含了能耗清代分析与材料消耗分析。
2.2 功能单位
在LCA中,功能单位能够准确反应出产品系统的输出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在开展LCA时,能够确立一个统一基准。而且功能单位要具备计量单位,还必须是可测量的,这样确保LCA结果分析的有效性。本文中涉及的功能定位是kgce/t与tce/t。
2.3 生命周期的界定
对于建筑管道中的生命周期来说,包括了从生产、运输、安装到拆除的全过程。在生产管道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材料消耗,但为了计算方便,可忽略不计。建筑的使用周期大约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在30~50年,50~80年与150年不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建筑在使用期间会出现翻新或是改造等,本文中,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按50年计算。
2.4 待定方案
以某职工宿舍楼为例,此宿舍楼有两个单元,一栋8层,每层两户,层高3米,均为三室两厅。在设计给水系统时,为了确保输水能力相同,拟用硬聚氯乙烯管和镀锌钢管,并对二者进行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3 清单数据分析
3.1 材料消耗对比分析
此建筑使用的是水箱联合给水方式,系统中有两个引入管通到两个单元。其中,有一根引入管接入了四根给水管,为厨房与卫生间供水。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计算出管段数量来确定秒流量,之后对流速与流量进行优化,便可确定管段路径。数据如下:
硬聚氯乙烯管管径为20mm,管长为182.4m,单位质量为0.17kg/m,质量为31kg;镀锌钢管管径为20mm,管长为164.8m,单位质量为1.63kg/m,质量为268.624kg。
3.2 材料生产及施工阶段的能耗分析
硬聚氯乙烯管的原材料为氯乙烯,一般使用电石乙炔法、氯化法、平衡氧氯化法等进行生产。其中,平衡氧氯化法因能耗少,所以在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生产1吨氯乙烯材料需要消耗0.492吨的乙烯,氯、乙烯的单位能耗值为0.788tce/t与1.935tce/t。
镀锌钢管的原材料为钢,钢的炼制则是由造渣剂、废钢、铁水等完成的。一般使用熔融还原法、直接还原法等进行炼钢。以高炉法为例,生产1吨铁需要消耗1.812吨的混合矿、0.5吨的焦炭与0.075吨的煤粉,烧结工序与炼铁工序的单位能耗值为0.06tce/t与0.41tce/t。
根据用量,能够计算出生产原材料的用量,通过原材料的综合耗能能够计算出管材的原材料消耗与综合耗能。硬聚氯乙烯管的用量为85.712kg,单位材料消耗1.41t,总原料消耗0.098t,总原材料能耗145.88kgce,总综合能耗173.31kgce;镀锌管材的用量为824.496kg,单位材料消耗2.387t,总原料消耗1.968t,总原材料能耗939.93kgce,总综合能耗1169.14kgce。
3.3 运行阶段能耗对比
此建筑属于二类建筑,用水定额为130L/人~300L/人,日常用水量大约为24.1m3/天,日最大用量为2.56m3/h。城市供水管网难以匹配用水电压,因此需要加装压力设备。水泵的日运行为1.93h,一天的电耗大约在7.71kWh左右,所以在生命周期内,给水系统的能耗为150870kWh。
3.4 总能耗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知,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能耗主要来源自运行阶段,1吨硬聚氯乙烯管从生产到运输需要消耗1.708tce的能耗,而镀锌钢管为1.165tce。因此可知,镀锌钢管的能耗要远远超过硬聚氯乙烯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可从运行能耗入手,对建筑给水管生命周期能耗进行优化,所以从节能的角度来说,在选择建筑给水管材时,尽量选择硬聚氯乙烯管,在构建节能城市、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壮(198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学位:本科学士,研究方向: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