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族收藏品”上海绒绣的艺术价值

2019-10-21姜玥婷马骋

东方收藏 2019年5期
关键词:刺绣油画上海

姜玥婷 马骋

在上海绣品收藏圈有两项被称为“贵族收藏品”的项目——上海顾绣和上海绒绣。前者起源于明代,以刺绣描摹历代文人画见长,亦画亦绣,为世所珍(图1);后者发端于19世纪末,以绒绣描摹西洋油画(图2),亦画亦绣,被称为“东方的油画”,与顾绣中西相望,又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因存世极少,因此被称为“贵族收藏品”。然而与上海顾绣源于传统苏绣不同的是,上海绒绣是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唯一源于欧洲的项目,因此在非遗学术界也备受瞩目。

绒绣,又名毛线绣,即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图3),在特制的网眼布上绣制图案而成(图4)。在欧洲,绒绣有著悠久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早期,绒绣在英国曾经盛行到了狂热的地步。

英国历来就有喜爱绣品的传统,特别是中国刺绣,在18世纪,身穿中国刺绣服装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甚至还引发社会治安问题。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左右,英国有一些城市发生了几起为抢夺刺绣服装而起的凶杀案。犯人被捕后供认,行凶杀死妇女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夺她们身上所穿的中国刺绣服装,然后非法倒卖,或者送给自己的情妇。18世纪,随着英国通过《公有地围圈法》使得毛纺织业迅猛发展,绒绣手工业也迅速崛起,至19世纪达到高峰。1858年英国发明了苯胺染料,更促进了绒绣的发展,并风靡整个欧洲。作品大多为靠垫、椅套(图5)、屏风(图6)等,绣制的图案多为花卉和人物故事。

19世纪末,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的修女将绒绣传入上海,由于江南地区流行传统苏绣技艺,在修女们的辅导下,女红们逐渐掌握了绒绣技艺。当时绒绣产品在欧洲盛行,于是欧洲商人与中国买办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和刺绣技艺,在上海逐渐培养了一大批绒绣人才绣制绒绣,产品远销欧美各国。《上海二轻工业志》记述:“民国7年(1918年)美籍犹太人福斯特格莱开设谦利洋行,经营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及绒绣、花边等产品。不久,谦利洋行和汉伦洋行合作,成为远东总代理,在绒绣进出口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

谦利洋行的中国买办杨鸿奎原是高桥镇海滨村小杨家宅人,他包揽洋行全部绒绣订单,在自己家乡和黄浦江沿岸浦东一线,先后开办了华新、丽新等6家绣花厂。还在镇上砖桥街、钟家祠堂开办绒绣习艺所,教授培养了一大批绒绣优秀人才,高桥逐成为上海绒绣发祥地之一,并融入当地百姓生活中。高桥绒绣曾植根于千家万户,无论是生产规模、艺术水准、从业人数、创汇金额都为全国之首。其绒绣花样多达15000多种,绣制组织遍及周围九乡一镇,并辐射周边六省,绣工多达数万人,高桥成了远近闻名的绒绣之乡。

1945年,华人张秀涛与其子张鹤鸣在高桥开设绒绣业务,在高桥小滨路170号开设了“鹤鸣花边刺绣工艺社”,直接向外商出口花边、绒绣和网花。1956年,工艺社并入“上海市第29绣品生产合作社”,每年向欧美各国出口绒绣5万多片。1984年成立上海东方绒绣厂,并每年向欧美地区出口绒绣130多万片(图7),直至1998年关闭。

在浦东地区除了高桥绒绣外,还有洋泾绒绣, 2011年经浦东新区将高桥绒绣、洋泾绒绣联合申报,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定名为“上海绒绣”。

上海绒绣有日用品和艺术品之分,日用品一般为小件物品如靠垫(图8)、沙发套、桌几套、眼镜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绣制花卉图案,用线颜色较简单。而艺术品一般画面较大,多数复制西洋名画、人物和风景照片。用线颜色往往达数百种,特别强调色阶、色相的过渡,并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由于绒线的质地比丝线、棉线厚实,有毛茸感且不反光,因而使绒绣的画面有沉着、庄重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特点。

笔者从加拿大温哥华曾购得上世纪50年代的一幅欧洲长针绒绣作品《高地区域》(“High Country”Long Stitched),针法类似齐针,单色直针(图9),艺术表现手法显得比较简单。

而笔者收藏的19世纪绒绣作品《喂羊女》壁炉屏风,艺术表现手法相对较细腻,外围的花卉使用粗针,而中心画面人物、小羊、房屋、远山等都使用细针(参见图6),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口欧美的绒绣产品也使用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如图7的绒绣衣架,花卉使用粗针,两只小鸟则运用细针。

上海绒绣在制作油画风格的艺术作品时,粗针细针、劈线和色,与欧洲绒绣相比,显然更具表现力,因此上海绒绣被誉为“东方的油画”。上海绒绣非遗传承人汪振男的绒绣艺术品《牧羊女》(图10),取材于世界名画,原作者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该作品绣制于2005年,耗时4个月。作者运用了油画写实的手法和绒绣的各种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通过手工染色的羊毛线,运用劈线拼色、层层加色的技法,表现画面的层次过渡与光影变化,以及造型、结构、形态的表现,以使画面神色精准,细腻传神。

上海浦东新区非遗传承人金雯的绒绣艺术品《西双版纳的早晨》(图11), 以油画作品为蓝本,采用11s/4纯羊毛绒线和1英寸10目棉纺网格底布为材质。绣制日期从2009年8月初染线备料,9月底收针修整,共耗时近60个工作日。运用了绒绣特殊的艺术语言,经劈线、拼线、捻线等各种技艺表达了西双版纳的清晨,远处逶迤的山峦和袅袅炊烟隐身于雾霾之中,只剩下蒙上了一层洁白轻纱的近景。隐约中,凤尾竹轻摇着它美丽的长尾,而高大的椰子树,只能见到它的朦胧树干。一位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身影出现在眼前,身着一式的窄袖紧身上装和配以银制腰带的筒裙,更显得分外妖娆。望着这雾、这人、这景,感叹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中国刺绣的油画风格来源于清末刺绣名家沈寿独创的“仿真绣”,她吸取了日本刺绣中的凸针针法和欧美绘画艺术的长处,讲究“求光”,即注意光线明暗关系,“影因光异,光因色异”,取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作《意大利皇后爱丽娜肖像》《世界救主耶稣像》等在世界上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中国刺绣能表现油画艺术效果的关键之一就是劈线拼色技艺,从而能运用复色绣制和拼色等技艺层层加色,表现明暗与色彩的过渡。这些技法都被运用到上海绒绣之中,经100多年的传承发展,在完成对欧洲绒绣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成为独具民族特色和工艺特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由于上海绒绣无法机绣,仍然坚持传统的手工制作,因此只有少量日用品问世。油画风格的艺术品存世则更少,非遗传承人作品因耗时长,加之传承人稀缺,因此数量稀少,价格昂贵,作品基本被机构收购。于是沪上收藏市场的风向转向了欧洲,收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上海绒绣出口产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在上海拍卖行举行的“2018年秋季西洋家具及装饰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19世纪末的壁炉屏风起拍价仅为8500元(图12)。此外,上海松江区“古仓·西洋古董”,每年也有少量从欧洲收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绒绣向藏家出售。

由于近代欧洲布面印花技术的兴起(图13),绒绣的收藏要注意与布面印花产品的区别。绒绣质地比丝线、棉线厚实,质地略像麻线,但有毛茸感,粗针较易辨识。但细针与布面印花产品接近,唯一的区别是前者有毛绒感,而后者更像织布,藏家需仔细加以区别。

猜你喜欢

刺绣油画上海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油画去哪了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欢乐上海迪士尼
油画《惊涛拍岸》
刺绣新生
楚雨的油画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