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中原汉服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

2019-10-21金芸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句丽中原服饰

摘 要:高句丽(公元前37- 668 年)自立国到灭亡,长达700年。历经了中国西汉末、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和唐初。在这700年间,高句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服饰文化上,根据文献资料对高句丽服饰的描述和对高句丽壁画墓中服饰形象的分析,高句丽时期,中原汉服饰在高句丽广为流布,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颇为深远。

关键词:服饰;高句丽;中原;影响;

汉服之所以在高句丽境内,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平壤地区及周边流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诸多原因的。一是深远的历史影响。从箕子入朝鲜到汉四郡的设立,中国服饰文化对朝的影响由来已久。箕子朝鲜时期,“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二是以中原政权赏赐的形式对高句丽王、高句丽权贵,甚至投降的高句丽将领,进行赏赐,其中就有汉人的衣冠朝服。三是民众避难求生,自发性的人口迁徙和军事征伐掠夺人口被动型的乔迁安置,使移民成为汉服饰文化传播的最直接的方式。

从文献资料和高句丽壁画墓看,这种汉服饰对高句丽集安地区的影响不大,虽然集安地区也有汉人居住,但毕竟是少数;同时,尽管集安地区的壁画墓中也有这种汉服饰出现,但着此装者少有凡夫俗子,而是跣足坐榻、乘龙驾风,或是立于莲台之上的仙人。而平壤地区则不同,此地区出土的壁画售中汉服形象数量众多,而且汉服式样亦非常丰富:从首服看,有帻,弁,笼冠,进贤冠,还有从鲜卑帽演变而来的平顶软脚帽(中国服饰史中亦称软脚幞头)等,身衣有袍服、襦裙、袿衣等,女子还有丰富的譬式,有撷子髻、餐髻、双髻花钗大髻等。从整体来看,这些汉服与同期汉文化区内人们所穿着的汉服在形制、款式上差别都不大。

先从中原首服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来看。首服即我国古代所谓的冠、巾、帻。以及戴在头上的相关饰物。 高句丽壁画所绘首服有些实在难以命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并形成统一的名称。如高句丽壁画墓中安岳三号墓、德兴里墓、五盔坟四号等墓的墓室壁画中,均绘有头戴笼冠的人物形象。在形制上与中原形制略有差别,但却都难以脱却中原形制的原貌。而中原发式对高句丽的服饰也有影响。高句丽发式研究是高句丽服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成为全面认识高句丽服饰文化面貌的重要环节。如鬟髻又称为髻鬟、环髻。在形式上为圆环状。唐代诗人元稹在《李娃行》中有:“髻鬟哦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之语。唐代诗人岑参之《醉戏窦子美人》云:“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另一方面,鬟髻作为我国古代女子的一种典型发式也用来总称女性其他种类的发式。见于高句丽壁画的鬟髻,发环数量少者一环,更有甚者达四、五环之多。位置或在头顶正中、或倾斜在头部后部或两侧,种类多样,单环鬟髻发式可见于安岳3号墓北侧室北壁侍女阿光图。图中见一环鬟髻耸立于侍女头顶正中;双环鬟髻可见于安岳3号墓东侧室西壁右侧侍女,一双高耸的发环各位于头顶正中和侧后处;多环鬟髻之形象在安岳3号墓西侧室西壁小史头上可见颅顶梳有若干发环,因绘画只绘人物头部前半部,难见后部,数量多少难以判断。

还有花钗大髻,在我国汉代已见雏形。梳法为堆发于颅顶,有的用自己的头发,也有借他人之发者,形成一个或多个大的结发形式!。上插多枚钗簪,这种盛装式样称为花钗大髻。亦有学者称为“副笄六珈”。 形象见于高句丽药水里墓后室北壁墓女主人,头插多枚簪钗,从形制上判断,应为花钗大髻。

其次是中原体服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鉴于高句丽政权存在于我国汉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所以关于中原体服对高句丽的影响,着重于汉唐期间中原体服与高句丽体服的对比研究。例如: 隋代妇女普遍穿着小袖长裙。贵妇的体服为无袖端的大袖衫,其渊源可追溯至齐梁风尚。男女官服皆大袖,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一般身份低微者,便着小袖上襦,且日益普及",贵族妇女出行或进香时要着宽袖大衫!并在衣身上搭配披风式小袖衣"。这种服式多翻领,成为后来唐代胡服的雏形。

进入唐代,官员要依据服制着官服,按品位高低着不同花纹和图案的绩罗花纱衣衫。贞观中,始令三品以上服紫。之后,虽然三品以下官员的服色屡有变化,但三品以上的官员始终服紫,这种紫严格来讲是一种青紫色。唐代的平民男子体服,特别是劳动阶层,多着短衣。唐代的妇女体服主要继承了隋代传统,又有本身的特色,可以说是华丽之极,而且在着装上思想比较开放,尽显大唐歌舞升平的盛世气派。

考察高句丽的体服,在集安发现的墓葬壁画中人物的体服形式,男子无论贵贱,何种行当,或进行何种日常活动,平日燕居时的主仆装束,并无区分。上身着衣身紧瘦,为交领斜襟的短衣,衣襟开于胸前部位,属明显的胡服体系。衣袖较窄,腰间以带系扎,下体着裤。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的女性服饰中少数与男子服饰相近似,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判断,作为下层的劳动妇女,这样穿着有利于劳作,故沈括《梦溪笔谈》云:“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皆便于涉草,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挎皆湿,唯胡人都无霜。”而大多数妇女在装束上则上着长糯,下配长裙。长糯的交领式斜襟位于胸前部位,腰间亦系带。女子的这种服饰形象在高句丽舞踊墓中的《庖厨图》中有充分的体现。

通过以上史料得出的结论是:在集安地区所分布的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男、女服式大多为“上衣下裳”形制,属胡服体系。男、女服饰中的上衣衣襟的位置都位于胸部。但在长度上女子上衣(襦)已覆于膝盖下,这样的长度使衬在襦(上衣)内的裙子只能露出裙角;男子上衣相对较短,在臀部之上。在上衣的袖口、衣襟、底边处,男女服装都饰有和服装主色不同的装饰花边。但考察辽东地区同时期高句丽壁画墓葬,人物服饰形式与辽东地区汉族的“宽衣博带”相一致,集安和辽东两地服饰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有甚者,安岳3号墓壁画中女主人的“宽衣博带”则与中原体服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侍从的服装则是“上衣下裳”式,究其原由,这里有阶层的差异隐藏其内。在我国古代的服饰观中,作为贵族阶层,在穿着上一定要体现出“宽衣博带”的绅士风度。

综上所述,高句丽人所着的体服为什么会与我国中原类型体服如此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呢?通过以下史料我们会得出答案。众所周知,高句丽王朝建立后,中原统治者屡次向高句丽国王赠送衣冠。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对高句丽国王的服饰有详细记载:“常服,乌纱高帽、窄细湘袍、紫罗勒巾、间绣金碧;其会国官市民,则幞头束带,祭则冕圭;唯中朝人使之,则紫罗公服,象纷玉带,……平居燕息之时,则帛巾白纻袍,与庶民无别也”。这一段史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几乎就是汉族品官或士大夫形象。但是品官燕居时所着体服与平民无异,说明高句丽平民服饰还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最后中原的饰物对高句丽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句丽的金器饰品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头钗、头簪、耳坠、步摇饰片、手镯、指环等。这些金器饰品在形制上受到中原的影响,同时也不无本民族的特征。例如鎏金器物,我国古代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广为应用。随着中原移民向北方的频繁迁徙,鎏金工艺也随之传入。因此,高句丽鎏金工艺非常发达。这些鎏金器除了用于饰物,还广泛用于装饰葬具、马具、兵器等。3世纪左右的高句丽墓葬中就有鎏金器出土,但高句丽大规模使用鎏金器是在4-5世纪。由此推断,早期鎏金器应当是汉人工匠制作的。

从整体来看,平壤地区的服饰一方面深受汉族服饰影响,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子皆頭戴笼冠或进贤冠,身穿褒衣博袍;另一方面随着高句丽势力向南扩张,高句丽本民族的服饰也被带到了平壤地区,因此短襦裤仍是平壤地区普通男子,尤其是地位低下者的服饰。平壤地区的女子服饰前期主要有两种形式:是袍服,二是上襦下裙。这两种服式都是深受汉族服饰影响的,与集安地区女子长襦裙内着肥箭裤有较大的区别。平壤地区的女子服饰后期也出现了长襦裙,这是因为受到高句丽民族服饰影响的缘故。诚然,高句丽民族服饰有本民族所特有的形式,这一点勿庸置疑。但高句丽民族文化与中原王朝相对强势的汉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是不争的事实。高句丽政权作为中原政权的一个蕃属国,在文化上深受正在上升阶段的汉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亦是历史之必然。文化无优劣,却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本民族文化的扬弃与对异族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吸收,是每一个民族必须直而而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高句丽民族没有回避这种现实,才得以存在700多年之久。

作者简介:

金芸竹(1995-)女 朝鲜族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

延边大学 历史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世界史

猜你喜欢

高句丽中原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沁园春·赞中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