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乐悬制度出发探析战国早期社会政治状态

2019-10-21李勇李天志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关键词:编钟

李勇 李天志

摘 要:对于战国早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研究,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秩序混乱、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动荡,可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然而在近年来,学术界通过全国各地战国墓葬的发掘、以往典籍的整理,器物铭文的辨认,对传统的“社会秩序混乱”这一观点提出了新的质疑,不少学者认为不可以笼统而冠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合乎实际的解释,而非牵强附会。以此理念为出发点,笔者以湖北省曾侯乙墓中出土器物为例,以乐悬制度为切入点探析战国早期的社会政治状态。

关键词:曾侯乙墓;乐悬制度;随国;编钟

乐悬制度,产生于周公所制定的周礼,指的是用钟、磐等大型编乐悬器配置演奏,用来维护等级阶级的制度。周代提倡“名位不同,礼数亦异”[1],要求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不同的乐悬规格、种类,不能逾越,将其视作“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屯发掘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了精美的成套编钟、编磐以及一系列随葬乐器,是研究乐悬制度的宝贵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借助曾侯乙墓出土的礼乐器研究乐悬制度,对于分析战国早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传统“礼崩乐坏”观点的全面认识

“礼崩乐坏”的观点,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王室正逐渐走向没落,诸侯争霸崛起,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因此孔子感慨社会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2]是那个时代的最好描述。到战国时期,这种现象表现的更为显著。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由“礼崩乐坏”的看法我们就可以得出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结论吗吗?这看上去是牵强的。[3]正如我們无法用“筷子掉地下”证明“没办法吃饭”一样,“礼崩乐坏”也无法得出社会秩序混乱的结论。没有筷子我们可以用其他餐具代替,礼乐制度被破坏也并非证明社会便全然无序。“礼崩乐坏”的表现,大多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摩擦,卿大夫取代了诸侯,诸侯可以没有周天子的允许而称王,卿大夫与诸侯可以僭越礼器……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波动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如果相差的世界太大,两者同处于一个维度却无一丝交际。统治阶级权力的兴衰迭起下,百姓依旧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作为社会组成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生活依旧是被规定在一条轨道上,今日与往日并无不同。而他们,恰恰是是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后人对于“礼崩乐坏”的解释有过分之嫌。“礼崩乐坏”带来的结果,是下级贵族对上级贵族采取的行动,在取得成功后,改变的等级便逐渐习惯化,并逐渐稳定下来。田氏代齐,虽第一代第二代还别扭于身份的转变、怀有做贼篡位的自卑感,但后代便逐渐习惯于自己的身份,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因此,“礼崩乐坏”更体现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这一过渡阶段,而非整个社会。因此才有“春秋时,犹尊礼重信。”[4]这样的说法。

二、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及“九鼎非僭越”的猜测

曾侯乙墓的发掘是二十世纪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对于战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古代乐学的成就考证、重大历史问题的解释都用重要的作用。在墓葬的发掘中,陪葬品有大量的乐器、青铜礼器、杂器和兵器、车马器等,其中以乐器的发掘最为引人注目。发掘的乐器有编钟、编磐、鼓、琴、瑟、笙、排箫、横吹竹笛八种共一百二十四件。[5]其中青铜编钟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

应文章需要,在这里需要稍稍解释下乐悬制度。第一,在用器方面,甬钟和编磐是乐悬的基本组合,到西周末期又增加上了纽钟,组成了乐悬用器的基本制度。[6] 并且有“天子诸侯悬皆有镈,卿大夫士直有钟磐无镈。”[7] 的说法。第二,乐悬有一套专门的摆列制度 。据《周礼》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在这里,“县”就是“悬”的意思。

而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的乐悬用器中,却带有件既合乎道理又不合乎常理的现象。因为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悬器,竟然严格的执行了周礼规范的要求。合乎道理是因为它是周礼所规定、要求的,不合常理是因为在战国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大环境下显得有些另类。曾侯乙墓编钟呈曲尺形靠椁室西面、南面悬挂,编磐靠北面悬挂,正好合乎诸侯三面悬挂乐器的“轩悬”之礼[8],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的曾国(随国)对于乐悬制度和等级制度依旧极为的重视。

而与此同时,在曾侯乙墓中却出现了九鼎作为陪葬品。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九鼎是周天子才能够使用的,作为诸侯的曾侯乙应该使用七鼎作为陪葬,九鼎的出土似乎更加证实了“礼崩乐坏”的现象。然而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合乎礼制的乐悬摆列制度,自然不会在礼仪方面自相矛盾。因此,我们可以猜测,九鼎的使用在战国时期有可能并非僭越。这种观点在李学勤先生的《东周与秦汉文明》中也有所提及。

三、曾侯乙墓乐悬合乎礼制原因探析

事物的产生绝对不是毫无根据的,在曾侯乙墓中出现的异于同时代礼制的现象,必然会有其潜在原因。根据先秦史料考证,古时的曾国有两个:一为姒姓缯国,其地域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西周末年与申国、犬戎灭西周;二为姒姓国鄫国,其地域在山东枣庄东,公元528年灭于鲁。在地域上与曾侯乙墓不相吻合。而今随州一带只有姬姓随国,而没有曾国。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幽王墓中发现“曾姬无卹壶”确认了有姬姓曾国存在。[9]因此可以推测“曾国”与“随国”是一个国家。

而作为姬姓诸侯的曾国,其秉承着周礼所规定的严格的制度要求,采用合乎礼法的器物也就合乎情理了。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出现的人殉现象和厚葬礼器重器带有了浓厚的周王朝风格,因此可以看出曾国是一个依旧带有周礼色彩的国家。

四、战国初期社会政治状态的推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与其说牵强的认为战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状态是“礼乐崩坏”、社会秩序混乱,倒不如承认此时是一个政治多元、思想各异的社会。在这一时期,有崛起的卿士取而代诸侯,也有强大的国家吞并弱小、轻视周天子的权威,也有其他国家依旧尊重原有礼制,成为旧时代的守墓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遵循并且企图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因为只有国家的内部安定才能用力量开展各种外交活动。

将这个时期称为社会完全失序是不够严谨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走卒商贩们依旧按照旧时的生活方式生活,没有出现崩溃的局面。而卿士大夫们在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之后,没有引起更大的混乱而是逐渐习惯化,最终将其地位固定下来,这也无法为社会秩序崩乱提供证据。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八年》[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 清如许,王洁译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 白国红.《从乐悬制度的演变看春秋晚期新的礼制规范的形成》[J].《文物春秋》.2006.04—004

[4] 顾炎武.《日知录》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 谭维四.《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0.0511-4772.

[6] 王清雷.《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J].《中国音乐学》.2004.1003-0042

[7] 黄公渚选注.《周礼?春官?小青》[M].商务印书馆.1936.

[8]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M].文物出版社.2007.

[9]刘节.《古史考存》[M].人民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编钟
黄帝故里遗址发现编钟祭祀坑
金石齐鸣话编钟
编钟
曾侯 墓编钟的音乐考古
曾侯乙编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年代及所反映的若干问题
如何评测编钟的音乐性能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