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魂瓶出发探析汉晋先民的精神世界

2019-10-21李勇李天志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李勇 李天志

摘 要:魂瓶,又有“谷仓罐”、“堆塑罐”、“神亭”、“佛瓶”“饰瓶”等名称,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的“五联罐”。作为一种陪葬品,它广泛地出现在长江下游浙、皖、苏等地的汉晋墓葬中,寄托着先民们对死后世界的寄愿。在生产上,魂瓶受到了传统“事死如生”思想的影响,因而其形制外观、雕刻堆塑、结构材质等都与汉晋时期的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死者生前世界的再现描绘。由此对于魂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借此探析汉晋先民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最终剖析出汉晋特定历史环境下先民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事死如生;灵魂不灭;灵魂媒介;陪葬品

魂瓶,是汉晋时期盛行于长江下游地区的陪葬品,最初作为一种盛置谷物的容器出现,有以谷安魂的意味,多用来充当死者的谷仓。随着三国魏晋时期思想潮流的碰撞发展,对死亡理解的愈加深化、宗教化,魂瓶开始突破原有的基本定义,拥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更多的反映为飞升成仙的期盼、渴望生前地位的延续等精神追求,具有很强的宗教寄托作用。因此对魂瓶进行研究,将大大有助于剖析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思想和精神世界,为汉晋思想史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魂瓶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其分类、设计和堆塑情况,偏重于探析其制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外在表现方式,对其内在的精神内涵、时人宗教观念方面的研究却不甚详细或一笔带过,没有发挥它作为一种考古资料所应起到的“证史、补史、纠史”作用,存在研究上的空白。因此,从魂瓶出发探析汉晋先民的精神世界,对于魂瓶研究的不足,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一、从魂瓶用途探析其内在思想

魂瓶,有“五谷囊”的别称,其最初是一种盛放谷物的陪葬品,其作用是防止死者在冥界挨饿。“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1]由此可看出,五谷囊设置的初衷,便是使亡去的灵魂不饥,在冥界有所依仗。因此在墓葬中放置魂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葬俗,更有安魂祭魂、寄托生者孝愿的精神含义。

其次 ,魂瓶中装的粮食不仅在人间有饱腹之用,更有沟通生死两界、连接阴阳世界的功能。魂瓶中盛放粮食或者书写“五种”字样,暗含一种谷灵崇拜的思想观念。魂瓶中放置的不仅仅是谷米,更有谷米的“精灵”,引导死者进入冥界。因此在魂瓶中放置粮食的现象在长江下游甚至东南地区都有出现。1999年在南京挖掘的吴凤凰三年墓和1990年在福建发现的吴天纪元年墓中发掘出的魂瓶中都盛有碳化的稻谷[2] [3],证明了谷灵崇拜地域的广泛性。人们利用粮食祭祀,反映了生者对死者顺利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期望。

另外,粮食还经常作为一种祭祀祭品出现,例如“熬谷”、“饭含”等仪式都要借助于粮食。粮食的高地位产生,其应该溯源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的过渡。新石器时期农业产生,粮食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而经济基础必然影响上层建筑。“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就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的产生”[4]。因此粮食也就有了宗教色彩,从最早的丰收丰产象征逐渐的神化。而在墓葬中用魂瓶放置粮食,隐隐中也就有对死者祭祀之意。

因此在墓葬中放置魂瓶盛放粮食,我们可以推测古人相当重视“灵魂不灭”这一原始思想,认为人死后是生前生活的继续,灵魂不会消失。这种思想在汉朝尤为盛行,因此汉墓多仿照死者生前所居环境建造,描绘的壁画生活气息浓厚。“灵魂观念认为,人死是长眠,肉体可以死亡,但灵魂还在,在另一个世界中和人一样生活”[5]而既然承认灵魂不灭,“事死如生”这一儒家思想也就萌发产生,如《礼记·中庸》便曾提到过“事死如生,事亡如存”[6]的说法,要求死者的血缘亲系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死者,汉代盛行“厚葬”来表明其子孙的孝道。

二、从魂瓶的外形结构出发探究其信仰宗教

魂瓶种类形制很多,从最开始的“谷仓罐”到“五联罐,再到堆塑罐与人物飞鸟罐的发展过程中,其外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虽其堆塑愈加精美、人物鸟兽形象更加鲜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始终保持着外形结构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往往是各种魂瓶所代表共性思想信仰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的研究价值。

(一、)“天地人和”思想

我国古代很早便有“天地人和”的说法,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处世观念思想。《庄子》中曾提到过“天地人和,禮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8],《孙子兵法》始计篇也有“天地人和”的思想概述,要求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是道家的一种思想。

而魂瓶,则是这种追求自然、追求和谐思想观念的精神承载体。魂瓶由三部分构成,暗指“天地人”三界。带有水生生物雕刻的罐身为主体,内装有谷物;中部为世俗生活再现,有人物、动物、房屋等;罐顶有四个小罐,多堆塑飞鸟、楼阙,指的是道家所追求的“仙宫”。魂瓶将三者融于一身,有很强的寓味性,有人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的含义。

(二)“灵魂不灭”思想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从魂瓶的用途出发探究过“灵魂不灭”思想,然而在魂瓶的外在结构上,“灵魂不灭”的信仰也有所体现。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发掘中,曾经出土过一批作为夭折儿童棺椁的陶瓮,其瓮底多凿有小孔,据学者推测其作用可能是使幼小的灵魂从孔中出入,和亲人相见。[9]而其内壁带有的人面鱼身纹饰,则可能是作为一种灵魂媒介来引导灵魂进入冥界,带有古人对于“灵魂不灭”的期望。

(三)“飞升得道”思想

汉晋时期道教有很大的发展,汉初曾提倡“黄老之学”,大大促进道家思想的传播。而魏晋更是深受道家的熏陶。道家先秦至汉晋的发展,已经由一种传统研究性学派逐渐变为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学说。特别是东晋葛洪等人,更是掀起了炼丹成仙、飞升得道的热潮。魂瓶,作为墓葬中的陪葬品,自然寄托了人们对于“尸解成仙”的希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魂瓶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一种陪葬品,不仅有其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其更带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色彩,反映了汉晋先民对于死后世界的猜测和灵魂不灭的盼望。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将考古资料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考古资料的“证史、补史和纠史”作用。而魂瓶也是如此,我们对魂瓶进行研究,探究其内在的精神内在,也要重在完善典籍不足,补充对汉晋这时期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高承撰,[明]李果订.《事物纪原》卷九《粮罂》,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县博物馆.《南京市东善桥“凤凰三年”东吴墓》[J],《文物》.1999( 4).32 - 37.

[3] 黄亦钊.《福建省霞浦县发现三国农具模型》[J],《农业考古》.1990( 1).116 - 118.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 阮元较刻.《十三经注疏本》[M],《礼记正义》下册卷五二《中庸》.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1980.

[7] 郭遂波.《关于魂瓶称谓的演变辨析》[J],《文艺争鸣》.2001.

[8] 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