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教育文学比较

2019-10-21张荣

科学与财富 2019年7期
关键词:差异

张荣

摘 要:中西方教育文学都肩负着教育的作用,它们本身是起源于儿童教育,教育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作用之一。所以儿童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都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和三观的建立,帮助儿童和成人共同成长,比如《窗边的小豆豆》这个作品,即使是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读物,不仅孩子们可以从中得到阅读的趣味和成长的认同,成人也可以学习到巴学园里神奇的教育理念。成人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可以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理想教育在现实中实施。

关键词:教育文学;差异;群体与个性

都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虽然教育文学是基于儿童教育的目的而产生的,但是中西方教育文学因其时代背景不同,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儿童教育文学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1.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

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揚。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2.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树人”的使命感即教重于乐。

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话创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2000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树人使命自然与生俱来,教化成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教育对民族心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教化情结成为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彰显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引导着童话创作的出发点。

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我们宣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如《三个和尚》、《宝葫芦的秘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具有浓重的"文以载道"的气息,《狐假虎威》《贪婪的老虎》等童话故事都更多地侧重于教育儿童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等思想品德。

3.西方教育文学关注儿童心智发展中国教育文学脱离了儿童本位。

与西方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相反,我们却是将"儿童"视为一个低级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断力的群体,潜意识里把写"儿童喜欢"的东西当成幼稚甚至是低俗的,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想把他们成长的进程牢牢地框定在自己设定的轨道。长时期以来教育特别强调教导者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儿童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传统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难免出现童话作品中脱离"儿童本位"的现象。

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美国儿童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童话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对儿童世界的认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绪。这些关注儿童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的作品,令西方儿童文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哲学家、教育家对儿童观、游戏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现了更多"目的是娱乐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发而非灌输知识"的童话作品。

4.中西方童话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和年龄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

与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价值倾向相吻合,西方童话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且人物形象更具"儿童化".童话中的小女孩和少女大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时,这也流露出西方社会民主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

而中国童话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话故事,主人公多为神灵英雄式的成人形象。圣君贤臣、首领人物总是有力量惩恶扬善、主宰世界,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性本能的张扬意识,男性成为战胜自然的神,寄托了中国人征服自然、变革现实的愿望。而女性人物多与"贤慧、能干、自我牺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较少的儿童形象也表现出"孝顺勇敢"的特点,这种"妻贤子孝"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原则的重视。

5.童话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异。

西方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丰富,复杂多变。如艾丽莎、拇指姑娘、匹诺曹、汤姆、皮皮等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安徒生的艾丽莎、拇指姑娘等都是美的化身,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科洛狄的匹诺曹是个"活泼的小坏蛋",幼小儿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点和谐统一的小木偶;马克。吐温的汤姆是个地道的顽童,一个聪明淘气,爱幻想,爱恶作剧,追求新奇的孩子;20世纪,林格伦的皮皮则是个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个善良、富有、热心肠的各种天性都获得正常发展的孩子。

而且这些人物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强盗从刚开始的只为好玩地抢钱到后来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人,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得以发展。

相对来讲,中国童话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且较为稳定。人物形象一旦定下,就不会轻易随着情节发展而改变。如《自私的小象》中,从故事一开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经定下了。而且中国童话对于主人公的评价也趋向于"纯"褒和"纯"贬两类,仅仅凭借其某一思想品格上的闪光点就将其大肆宣传,将人物视为完美无缺的化身。这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只着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种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6.中国教育文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贴切,西方教育文学充满幻想和想象。

如《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中西方教育文学的差异来自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西方教育观念也在慢慢融合,互相借鉴。

参考文献:

[1]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2],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3]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    研究,2002,(2).

[4]孙大公.大千世界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猜你喜欢

差异
“再见”和bye-bye等表达的意义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观念差异下的境外NGO立法效应
构式“A+NP1+NP2”与“A+NP1+(都)是+NP2”的关联和差异
论言语行为的得体性与礼貌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