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1尹俊雄
尹俊雄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高职类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偏重实践教育,而在人文思想教育方面略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可改进之处。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同时,通过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员的访谈,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现将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总结如下。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参与性有待提高
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向高职院校180名在校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四个维度调查在校大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性。四个维度分别为:第一,相应课程的选修情况;第二,对此类选修课程的满意程度;第三,参与相关讲座、活动的情况;第四,对此类活动的满意程度。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参与性较高,而对心理咨询、个别辅导认同度和参与性较低
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 48.89% 曾选修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有77.78%的同学参加过相关活动或听过相关讲座;有80.56%认为参与相应选修课程、活动或讲座对解决心理或情绪问题有现实性指导意义。但仅有1.67%的同学表示在遇到心理或情绪问题时,曾向学生处或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寻求帮助。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在校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认同度较高,并且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活动等普及教育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但针对个体进行的辅导与咨询,在高职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中的接受度仍待提高。
在未来工作中,在开展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相关教育或活动的同时,应增进学生对针对个体的咨询、辅导、访谈的了解。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个体咨询的认识不够客观,存在一定的偏见与误解。部分学生将心理咨询与精神治疗混为一谈,不能正确的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认为承认自身心理情绪上的问题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因此对心理咨询抱有抵触情绪。还有同学认为接受心理咨询以后身边的同学朋友会因此事而歧视自己,因此在有心理咨询需求的时候也会因在乎他人的看法而放弃寻求专业帮助。
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教育,也要根据每个学生面临的不同情况,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应将开展普及教育与个体咨询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课程化教学或开展相关活动,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有效地帮助广大同學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专业心理咨询则是在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咨询师耐心地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帮助来访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辨明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助其找到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处理心理或情绪问题,有助于来访者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在促进广大同学对个体咨询与辅导有正确认识的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还应不断提高自己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咨询对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同学的接受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有待优化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75%对学校当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上满意,但其中92.78%认为还存在可优化之处。由此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满意,但仍有很多需改进之处。另外,有19.44%的被调查同学认为当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举办的相关活动对解决心理或情绪问题没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及教学工作中应进行反思,据大学生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相应课程与相关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更好的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服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体系有待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形成一个有效协作的组织体系,在建立院校—系—班级分工协作的三级网络体系的同时,还应进行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并加强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督导。但目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尚且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尚且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仅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人数不足,低于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1:2000比例。另外,院系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不利于调动院系相关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能够有效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尚且不足。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与者的专业培训不足
部分学校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相关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心理咨询技能难以及时提高, 因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对院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长或班委的培训滞后,学生工作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欠缺,会导致其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异常情况,不利于及时有效的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督导及评估制度尚未建立
咨询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督导、评估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督导、评估制度,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应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加强对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指导,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另外,应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的培训,使其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多部门不同层级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有待充实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从而了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但目前,可用于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开展的研究尚且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工具匮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对本校学生具体身心状况、心理发展水平相等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建立本校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更好的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而部分学校系统的测评工具、相关软件硬件尚未配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掌握方式仍停留在纸质调查问卷形式。首先不利于针对全校学生进行大规模地施测。其次,人工计算测评结果,过程较慢且受数据处理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快速有效地生成心理测评报告。另外,纸质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保存与电子档案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心理档案难以及时生成、筛选,并且查询较为不便。
(二)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
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而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应用性研究尚少。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如何提高本校教育水平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尚且不足。从而应提高理论研究对具体教育实践工作的指导力。
因此,高职类院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对相关软硬件设施进行补充与完善。同时在科研课题申报、评审过程中,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提高理论研究对本校教育工作的实践指导性。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次,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设施,结合本校实际与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提高理论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指导力;最后,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据大学生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相关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