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2019-10-21祁晓敏

新智慧·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调查对策研究

祁晓敏

【摘 要】一直在传统的教育中,尤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发言、敢于表达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喜爱。“课堂沉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发言的习惯;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三是没有发言的胆量,四是没有发言的愿望。教师已经改变了教育理念,但是学生还没有转变过来,按照传统的教学,不善于发言,就安静的坐着,静静地听老师讲,却不举手发言。长此下去,教师就会不经意的忽略这些不太愿意表达的学生,对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农村课堂;沉默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地区,所以农村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要是把农村的教学搞好,那么发达地区的教育也会更好,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个人经历,浅谈相关的建议。

一、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在认识事物时还不能够区分优劣,年龄以及心智的不成熟,导致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做的、不能做的,要有一个自己的分辨意识。教师更多的组织一些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爱国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爱国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喊出响亮的口号上,更多的是要有实际行动支撑宣传;感恩主题活动,让学生对于家长的辛勤劳动成果爱惜,对于教师的无私奉献能懂得感恩,对于帮助过他的人都能说一句谢谢。组织各种有特色的主题活动,用身边的事物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细节。

二、教师应对学生多加进行鼓励

教师应该对学生上课情况及时跟进,对于某一段或者某一个知识点是否听懂,并多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言,大胆地回答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进行提升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再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要求过高,没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久而久之,学生怕说错,怕老师再说自己回答错了,就会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三、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让学生在自主意识下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敢于发言的能力,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学生才是一堂课的主角,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进行表演。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置,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所有学生都能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注意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并且能针对性、准确地进行表扬,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树立信心;还有就是给学生一个民主性氛围,改变学生学习的氛围,用民主教育、和谐教育等思想进行和学生沟通。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有目的地选择几个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进行细心的观察,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并找到他们不喜欢发言的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引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四、晓之以理,营造氛圍

教师对于胆小且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学生发言,及时回答错误,也要表扬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而对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注意课堂上回答错误以后其他学生的反应,在回答错误时,不能让学生产生消极的行为,这样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创伤,足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更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五、以身作则,善于倾听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学校,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不会那么轻易地对某个同学或某件事倾倒,很多时候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抱着不屑的态度。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并不喜欢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站在发言者面前,俯下身子,伏着身体去倾听,通过赞美之词,认真去倾听。笔者相信不认真倾听的同学肯定会收到感染,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六、在学生中评优评先,适当鼓励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后进生,教师也要适当地进行目的性表扬,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们好好学习,也会想他们一样优秀,甚至超过他们。对于经常不发言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未来进行教育,如果你现在怕在大家面前回答问题甚至于发言,长大以后打交道时就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应该把每一堂课当作练兵场,进行多加练习。

另外,我觉得作为老师,上课风格要富有变化。大家都知道,再鲜美的鱼汤喝多了,也会让人“腻味”。同样,要是教师的讲课风格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学生们也会审美疲劳昏昏欲睡,哪还会有听讲的兴趣,更别说举手发言了。我们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的不同,精心地设计教案和教学语言,讲课的风格要不断地变化更新,这将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吸引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教师把握好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3]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3]孟宪平.教育新视野[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调查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