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家庭相处模式决定未来孩子与社会相处的模式
2019-10-21邢慧敏
邢慧敏
前言:
任何事物,如果你认为它美,值得你去守候,那么它一定蕴藏了某种美的规律。家庭教育亦是如此,一个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再到健康幸福的长大成人,他在成长中受到的呵护.爱和包容一定蕴藏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决定了人生的起点,同时伴随着孩子一生。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家庭关系相处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孩子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自己童年不幸的父母,无形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他心理上多么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爱孩子,“培养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而非“我们想要他成为的那个人”。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自我“疗愈”的过程。
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话可说?“我心里有你,沟通就不必了”这是以爱为名的借口。回应.理解、拒绝……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未来就会演绎怎样的关系模式。语言是有磁场的,父母的回应反映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同时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品质。
一、同频互动型
这是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最理想的状态,孩子可以自己地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撒娇,微笑,孩子的一颦一笑,烦恼,在父母那里可以完整的得到接纳、理解和及时回应。
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享受到尊重,平等和包容,无论遇到任何情况父母都可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积极的反馈。这样的孩子是比较幸运且幸福的孩子,他会比较了解自己所需,自信、陽光,也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就是:“不断与孩子确认我们给予的是否是孩子所需的感受”。
二、父母为中心互动型
孩子出生的第一个微笑或哭,父母没有及时回应。父母在逗孩子时,孩子笑了,父母觉得很开心,也会回应笑。孩子哭了,父母就很焦虑或者会抱怨孩子不乖,不如别的孩子好带。在这种相处模式下,孩子就如父母的玩具,必须配合父母的喜好扮演父母喜欢的乖乖儿,这样才会符合父母所需要。只有父母才可以是孩子行为的发起者,也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孩子要按照父母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孩子从出生至成人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系列讨好父母的方法,与父母长期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
这样的父母不自觉中将孩子成为他们的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孩子正常独立发展当成病态行为,或者不懂孩子,却胡乱指挥和抱怨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可以适应社会,却无法真正融入社会。他没有真实和完整的自我,表面看是完整的,实际上是没有独立灵魂和比较矛盾的。它可能会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赞美的、让人厌恶的,无论以怎样方式都很难与人产生真正的关系。他建立关系常常会需要消耗自身大量能量,因为一旦进入关系,他就要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怎么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委曲求全的讨好别人。
大多数宅男宅女就是这样造成的。
三、忽略反应型
孩子有开心的事情与父母分享,父母回答:“你怎么那么烦人啊,没看到我在忙吗?”嫌弃孩子耽误自己手中的事。父母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搭,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称为“无关反应”
如果孩子常常处于这种状态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回应,未来孩子会出现“存在性焦虑”,他将很难安静下来跟自己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嘴巴里塞满吃的,就算上厕所也得拿本书。还有的人是这样的,一天打近二十个电话要知道爱人在哪里、做什么,搞得家人很崩溃;还有的人不断的试探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位置,事无巨细的敏感、焦虑,莫得朋友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躲避。从意识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不安全的焦虑感。
综上所述,不同孩子由于遗传.环境.经历.从小父母与他互动模式等因素不同,构成其不同的性格.与人交往及财富。
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可以直接抒发其感受,不收任何压抑,对于其一生成长和幸福.事业.财富而言都是自由而愉悦的。作为父母应该与时俱进,学会以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积极引导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个孩子都有追求美和价值感的自由和权力,作为父母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学会站在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培养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参考文献:
[1]《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
[2]《儿童教育心理学》【奥地利】阿德勒著王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