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效果评价
2019-10-21刘嘉璐方秀明王秀灵蔡雨阳
刘嘉璐 方秀明 王秀灵 蔡雨阳
【摘 要】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联合有氧运动对老年肌少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共纳入老年肌少症患者40例,按随机分配为2组,分别为有氧运动干预组(以下简称有氧组)和有氧联合阻抗运动组(以下简称联合组),两组各20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有氧运动组主要以持续的走/跑为主。联合运动组包括有氧运动组的项目以外,另外增加弹力带递增负荷抗阻运动。结果:联合组的握力、步速、基础代谢率以及四肢骨骼肌指数明显高于有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握力、步速、基础代谢率、四肢骨骼肌质量以及四肢骨骼肌指数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组干预后较干预前步速、基础代谢率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有氧以及阻抗进行运动干预,可以更加高效的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肌肉质和量。
【关键词】老年人;肌少症;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226-02
肌少症是近10年来才开始被中国学者所关注,主要表现为全身肌量减少或肌强度下降,全身肌肉生理功能呈进行性减退[1]。肌少症与增龄相关,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据流行病学统计,60-70岁的人群患病率大致为5%-13%,而超过80岁的人群患病率为11%-50%[2.3]。本研究通过在社区对老年肌少症患者开展运动康复治疗观察其效果,为以后大规模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共纳入老年肌少症患者40例,按随机分配为2组,分别为有氧运动干预组(以下简称有氧组)和有氧联合阻抗运动组(以下简称联合组),两组各20例,有氧组男/女为14/6,年龄73.25±8.52岁;联合组男/女为14/6,年龄73.65±7.96岁。两组的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1)有氧运动组:有氧运动方式主要以持续的走/跑为主,具体根据个体心肺耐力水平确定,针对少数有关节活动限制老年患者制定健身操,每周3次(隔天进行),每次至少30分钟。每次运动前均进行关节活动与拉伸,运动有专业康复医师、技师指导。
(2)联合运动组:包括有氧运动组的项目以外,另外增加弹力带递增负荷抗阻运动。首先进行阻抗运动,后进行有氧运动,每次5~10个涉及全身主要肌群的动作,每一肌群进行3组抗阻运动(每组10次,组间间隔5-10分钟,根据耐受力可适量调整),每组练习之间穿插拉伸活动,总运动时间每次45分钟。开始以14-16 RM的强度进行适应,逐渐增加负重强度,配合呼吸进行;每次运动前后进行拉伸调整,整个过程均有专业的康复医师、技师指导监护。
干预12周时间,出勤记录按照未参加干预或迟到/早退超过30分钟者视为缺勤,对于缺勤者应及时跟进,对其进行强化教育,调整运动方案,增加合作性,若出勤率低于75%者取消随访测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s表示,正态样本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证明抗阻训练参与调节肌细胞内脂质、葡萄糖信号转导及纤维大小的基因表达,可使年龄相关性的骨骼肌形态和代谢改变降至最小化,即使对于缺乏锻炼的老年人群,经过一段时间的抗阻训练,肌蛋白合成率和神经肌肉适应性反应能达到和年輕人类似的水平。有队列研究表明,经过2年的抗阻运动后。老年人的握力明显提高,与本研究结果相同,并且发现体脂下降;同样为期52周(2~3次/周,每次60 min)的抗阻训练,发现全身及上肢肌量都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有氧运动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进行锻炼,以大肌群重复节律性运动为特征。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走、骑行等。通过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肌细胞内线粒体密度以及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从而提高氧气供给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本研究是联合有氧运动以及阻抗运动两种运动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增加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提高代谢率,增加活动耐力,同时给予阻抗运动,更好的增加肌肉质和量,减少跌倒事件发生率。目前我国对肌少症运动干预研究较少,本研究虽然样本量少,人群不具有代表性,但是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联合运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有氧运动,为以后的干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Fielding RA,Vellas B,Evans WJ,et al.Sarcopenia:anundiagnosed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Current consensus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wor kinggroup on sarcopenia[J].J Am Med Dir Assoc,2011,12(4):249-256.
[2]yon Haehling S,Morley JE,Anker SD.An overview ofsarcopenia:facts and numbers on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act[J].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2010,1(2):129-133.
[3]Chiba Y,Kimbara Y,Kodera R,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l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 DiabetesComplications,2015,29(7):8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