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晰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结构

2019-10-21郝保权

中国高等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郝保权

[摘要]随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要求的提出,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转向成为必然。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应将组织领导、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有机统一,高效衔接,发挥其整体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化育人是新时代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要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明晰其内在结构,遵循其内在逻辑,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指导思想,丰富教育内容,营造良好环境,做好管理保障,最终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文化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要求的提出,我国加快推进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得知识育人向文化育人模式转向成为必然。

高校育人的主题转向文化育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转向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随着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的提出,我国高校更加注重人才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具体、更加清晰,在教育方法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向日常化、生活化,赋予了文化育人以重要使命。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作用,通过文化持久隐性育人方式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渗透和影响,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

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使文化育人成为必然。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平等。二是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契合度不够。三是简单的灌输方式无法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主体性教育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需求。尤其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加平等开放,居高临下的灌输教育显然不符合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教育由单向主体性教育向互动式的主体间性转向成为必然趋势。主体互动式的教育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文化育人具有保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自由、加强双方交流互动的优势。

文化自身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具备育人的功能。文化具有教育引导、规范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的功能。斯普朗格理论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过程,文化就是自然人成长为文化人的过程。文化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来塑造和完善人,其蕴含的价值旨趣对人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具有引导作用,从而实现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规范人的行为的目标。大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因此,文化育人是“知识人”向“文化人”的回归。文化育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更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文化育人内在结构机理决定育人的模式

内在结构机理决定育人的模式以及功能效果。教育主体、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及教育管理构成了完整的文化育人结构。文化育人就是在教育主体的组织领导下,沿着指导思想的方向,以环境为载体,把文化内容贯穿于各个环节,通过管理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中国共产党是文化育人结构的主体,处于组织领导的核心位置。作为有目的的活动,文化育人要体现教育者的目的和要求,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开展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党的领导是文化育人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统领文化育人的各个方面。

指导思想是文化育人结构的航标,决定文化育人的目标和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贯穿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我国民众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当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随着世界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以及日益激烈的冲突斗争,保持我国文化育人的定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客观上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引领。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育人中的指导地位。

文化内容是文化育人结构的基础,在育人过程中要做好扬弃和创新。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予以继承和弘扬。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要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因此,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次,继承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不畏艰险、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我国战胜一切困難,取得革命、建设及改革伟大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继承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大学生发愤图强,增强能力水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吸收民族的、世界的优秀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现代思想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展示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高校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

文化环境是文化育人结构的载体,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也创造人。教育者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激励人、感染人、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品格意志和道德情操,实现思想、情感、意志的超越提升,增强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是文化育人结构的基础。文化可以蕴含在一切环境中,反过来一切环境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或者意蕴。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应用好环境。

教育管理是文化育人結构的保障,影响育人的最终效果。尽管文化育人具有隐性特征,但也不是“悬空”式的自由发展,还必须在管理的辅助下加以规范。管理能够保证文化育人活动的有序开展。无论是环境的建设、氛围的营造还是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估,都需要组织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承载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要避免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在文化内容和文化环境中出现。因此,必须通过管理把文化的正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文化创新。

提高文化育人效果的实现进路

提高文化育人实效,应从整体性出发,有机链接文化育人各要素,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强化党对文化育人的统一领导。坚持党对文化育人的领导,就要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党的领导权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期,高校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和使命,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与不良的思想文化作斗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不仅仅是政治理论,也是一种文化,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高校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把党的文化融入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教育培养中,坚持创新,赋予党的文化新的生命力、感染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引文化育人方向。立足我国国情实施文化育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衡量高校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弘扬真善美,杜绝假恶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评判思想文化的正确性。在具体工作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文化育人全方位、全过程,做到认真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使其入脑入心,不断进行思想改造和理论武装,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厚植优秀文化基础,丰富文化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重点内容贯穿文化育人全过程。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选择优秀的传统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社会伦理等向大学生传授,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民族历史、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逐渐将其内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自觉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将红色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外化为实际行动,由此着力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帮助其养成吃苦耐劳和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品格。同时,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人,增强高校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在文化育人的内容选择上,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重点内容贯穿文化育人的全过程。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增强文化育人效果。境以载道,以境育人。校园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环境,是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大学要精心设计规划,把文化因子植入校园、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办学理念、校训等大学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教学与管理制度等制度文化,以及党团、社团等行为文化嵌入学校环境中,坚持不懈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要更加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施文化育人,特别要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环境和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接受文化教育。

提升文化管理水平,为文化育人提供有力保障。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离不开文化管理的有力保障。大学要确立科学的目标方向,制定完整的管理准则和各项制度,完善组织机构、人员保证,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要立足文化育人的特点,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渐进性,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定力,坚持不懈深入推进,逐渐增强文化的厚重感和底蕴,以此增强文化的感染力。要把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作为文化育人的管理重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注重提高对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行风。要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使学校成为践行法治理念的“首善之区”。强化校园网络管理,优化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校园健康文化,同时抵制和治理网络的不良文化传播,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大学生鉴别力和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同时,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管理创新,紧跟时代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用新的文化成果教育大学生,应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平台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文化育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人才思想的重要举措,必须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高校应坚持系统思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提高方法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将组织领导、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有机统一、高效衔接,发挥其整体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文化创新;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工程,提高文化育人效果,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谁远谁近?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