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油田小断块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研究

2019-10-21白林

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 2019年10期

摘 要:目前国内常用的稠油集输工艺技术主要有直接加热法、掺稀法、掺热水提温稀释法、化学药剂降粘法等。冀东油田G24断块属于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研究,选出适合G24断块的稠油集输工艺技术。

关键词:小断块稠油油藏;特稠油;稠油集输工艺研究

1 引言

稠油即高粘度重质原油,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的均质有机混合物。我国稠油资源丰富,且大部分稠油油藏基本上都是小断块稠油油藏,原油物性差,开发、采油、地面集输与处理难度大。

冀东油田G24断块油藏面积较小、构造复杂,依据对该断块产出原油化验得知,该断块原油属特稠油。所以G24断块属于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G24断块油井所属平台距已建集输及处理系统较远,目前油井产油进高架油罐储存,再利用罐车运至处理站处理。随着开发速度加快,日产液量也大幅提高,所以需开展该断块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研究,将该断块稠油管输至处理站进行处理。

2 常用稠油集输工艺技术简述

为了开采稠油,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常用的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包括加热法、掺稀法、化学药剂降粘法、掺热水提温稀释法等。

2.1 加热法

加热法是利用稠油粘度对温度和含水的高敏感性,使稠油保持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足以自压或油泵输送的低粘度。国内一些实验数据表明,高粘原油和一般原油在加热降粘方面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

①高粘原油的加热降粘效果比一般原油更显著,采用加热降粘处理是经济的;②高粘原油的低温流动性和在低温下输送的安全性比一般原油好,而且粘度受流态影响也较小,宜于采用大管径、低流速输送。直接加热法优点是简单、常规。缺点是能耗高,停输再启动困难,同时存在最低输量的限制。

2.2 摻稀法

掺稀法是在稠油中掺入适当稀油,使其粘度降低,改善流动性。稀油注入量主要取决于稠油与稀油的相容性,一般混合液粘度与稀油的掺入量之间成指数关系。掺稀降粘优点是降粘效果好,流动性强,损失低;缺点是稀油掺入前,必须脱水处理,而掺入后又变成含水油,需再次脱水,增加了能耗。稠油与稀油混合外输时,增加了输量。而由于稀原油储量有限,日后必须面临无稀油可掺的情况。

2.3 化学药剂降粘法

化学药剂降粘法利用化学降粘剂分子进入稠油分子之间,把堆积的分子分散开,使稠油中轻质组分释放出来,形成轻质馏份包裹胶质、沥青质聚集体,从而降低稠油粘度。该法能改善稠油流动性能,对原油加工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因此该技术成为国内外稠油降粘的主要研究方向。但该技术对稠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药剂开发难度大,且需持续注入,注入量大,药剂成本高。

2.4 掺热水提温稀释法

掺热水提温稀释法是在稠油中掺入大量的热水,使稠油飘浮分散在水中,从而达到提高稠油含水率,提高输送温度,降低稠油粘度,增强流动性目的。该法对于高凝固点高含蜡原油,及在气温较低的地区输送稠油是很适宜的。但该工艺存在管线腐蚀严重、结垢严重、所需热水量大、油水易分层、脱水负荷大等问题。

3 G24断块稠油集输工艺技术选择

G24断块新建产能3.6万t,油井部署在3个平台上,且距已建集输系统及处理站较远,且属于开发初期,原油含水较低,所产原油为特稠油。

结合该断块油品化验报告,如采用加热法降粘,需将原油加热到100℃以上才能满足其管输流动性要求,过高的温度对设备选型,管材选择,防腐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该断块伴生气也较少,只能采用大功率电加热设施,耗能过高,运行不经济,已建配套系统也无法承受过高的温度,所以不建议采用加热法。

冀东油田稀油资源缺乏,且G24断块周围无已建集输系统,所以无法采用掺稀降粘工艺技术。

目前冀东油田正开展降粘药剂开发,但对G24断块原油降粘效果不明显,仍需对药剂进行改良。G24断块开采速度快,化学药剂降粘短期内无法满足开采需要。

综上所述,从节能、降粘效果及开发速度等方面考虑,掺热水提温稀释法是较为适合G24断块稠油集输的。只需每日在平台集油汇管中掺入高温热水,与原油充分混合,降低油品粘度,增大流动性,就能保证该断块原油利用管道输至附近联合站进行处理。且G24断块所属区域低下水资源丰富,温度高,所以可选择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热水水源。

4 结束语

冀东油田G24断块属于稠油开发初期,集输工艺技术应因地制宜,从技术经济多方面比较,优选工艺方案,满足开发及地面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伟杰,杨镒泽,吴变.稠油的分类及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5):184-184.

[2]王婉青,易晨曦,吴小川,赵丽莎.稠油降粘技术概述[J].四川化工,2013,16(2):13-17.

[3]尉小明,刘喜林,王卫东,徐凤廷.稠油降粘方法概述[J].精细石油化工,2002(5):45-48.

作者简介:

白林(1981- ),男,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专业;现从事油气集输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