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2019-10-21孙文涛

名城绘 2019年6期
关键词:重要意义

孙文涛

摘要: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存在,以“节本增效”为主要目的,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新型耕作方式的应用,农产品产量增多,平均增产幅度较传统耕作模式高出10%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以下4个方面:一是免耕播、不灭茬、不整地、成本低、产量高;二是深松施肥、变地上垄为地下垄,避免水分流失、根系下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三是机械植保、叶面施肥、穿透力强、利用率高;四是机械收获、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基于以上种种优势,相信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重要意义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等作物残茬覆盖在地面,尽量减少耕作,最好免耕或少耕,来减少对土壤的搅动量,增加地面粗糙度,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耕作技术,它运用农业机械的作用完成了玉米从种到收的保护性耕作。本文从保护性耕作优势入手,通过分析玉米保护性耕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推广措施,希望对研究玉米保护性耕作有所帮助。

1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

经过近几年实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土地的质量,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通过覆盖秸秆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作用,还可以使農田免受风蚀侵害,起到保护农田的作用;保护性耕作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它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耕作方式。

2保护性耕作的特点优势

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要求在作物生育期间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或完全免耕,从实际效果上分析,较传统垄作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2.1采用平播可有效抗旱保墒

传统耕作的地表裸露面積大,秋耕或耙地很容易造成土表水分蒸发而遭受风蚀。测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春季土壤耕层含水量(0-20cm)较常规种植增加了12.39%;保护性耕作平均出苗率为97%,常规种植平均出苗率为92%,保苗率提高了6%左右。特别是2009年,伏旱严重袭击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玉米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保护性耕作由于地表蓄水多,水分蒸发少,相当于增加了50mm降雨量,旱情远小于常规种植,保护性耕作显示了明显的抗旱能力。

2.2秸秆覆盖地表,减少了风蚀和水蚀

由于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了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因此提高了土壤吸水保墒能力。与未实行秸秆覆盖的地块相比,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2.14%,耕层多蓄水8.3m3/hm2。

2.3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实现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由于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绝对增加0.02-0.05个百分点,同时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进而增强了土壤肥力。耕层厚度达25cm以上,提高了土壤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3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策略

3.1田间管理

免耕播种固然优势较大,但仍然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苗期管理:化学除草、及时间苗、定苗、严格选择除草剂的种类,准确控制用量,出苗前施用的除草剂乙阿合剂,如果前期除草效果不好,也可在玉米7~8叶期用灭生性除草剂,喷头上加护护罩,在无风时贴地面定向喷雾,严防药害。一般3片可见叶时间苗,5片可见叶时定苗,定苗时要多留,密度5%左右。

穗期管理:主要为水肥管理。在一次性用肥时,到后期容易脱肥,因此氮素化肥作为后期追肥,要深施盖严,以减少损失。该阶段的追肥要求,条施肥或人工穴施。应结合灌水和遇雨进行,以利于发挥肥效。在花粒期时发现有脱肥现象,应在乳熟期前追施尿素。

适时收获:玉米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导致玉米产量减产,因此适合收获很重要。一是看籽粒基部黑色形成,二是籽粒乳线消失,此时玉米雌穗苞叶松散,即可收获。有条件的要采用玉米收割机收获作业,实现玉米收获和秸秆还田一次完成。

免耕播种技术在玉米全程机械化中的应用可以利用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并开创农业生产的新模式。免耕播种技术可以节省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同时保证玉米出苗率和增产率,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调整土壤保水保墒能力,调整土壤结构,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同时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

3.2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力度

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可以使广大农民逐步认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并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革新,只有深入的宣传和引导,才能得到农民的认同。在宣传上,要营造良好的保护性耕作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宣传,尽量做到家喻户晓;在宣传形式上可以印发宣传单,或利用广播电视和杂志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

3.3做好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配套技术的完善和探索

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范围较广,但最多的还是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结合,将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融合,来强化对土壤、环境、作物等动态变化的基础性研究,为大面积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索时,要对优化良种、栽培管理、配方施肥、田间轮作以及节水灌溉等技术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进行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集合成新的高效农耕生产技术模式,以期得到最佳的综合效益。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地域特点和土壤地块的特点科学分析,探索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道路。

3.4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发展农业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保护性耕作项目推广辅助政策,帮助农民建立一个以农民投融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参与投资,用政策保护他们参与投资的热情。

4结语

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土地耕作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它是对传统思维的一次创新,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发展过程,通过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引导,使农民主动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并积极实施,才能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梅,史晓光,李玉东.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01).

[2]胡艳清,卢秉福.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与应用效果[J].农机化研究,2009,(03).

(作者单位:肇东市农业开发办公室,黑龙江肇东)

猜你喜欢

重要意义
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改革
探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试论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