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设计与具体措施

2019-10-21黄业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损耗电气设计原则

黄业都

摘要:近年,由于能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建筑电气设计领域,节能一直是重点。本文从建筑电气设计理念出发,对其节能措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措施分析

一、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内涵概述

所谓节能,就是在运用生态资源的同时,最大化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建筑节能设计,是在低碳环境中,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意义分析,节能设计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实现新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其特征主要有: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节能化、环保化、低碳化、可持续化。节能时代的到来,建筑电气设计必须进行革新,进行全新的认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发展热潮中。

二、建筑电气设计应坚持的节能原则

1、坚持量化原则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坚持量化原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其要求严谨、苛刻,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最大程度地遵守节能的原则,降低各类杂质气体的排放,合理利用各类能源,提高其利用率,做到其使用最大化,因此可见,坚持量化原则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完全符合现代社会节能低碳的要求。

2、坚持实用性原则

建筑是用来供人们使用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要遵守实用性的原则。既要节能,也要实用,在成本上、经济上过多的浪费、投资,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额外费用。我们要充分了解项目的所在地环境、地域情况,切不可盲目,应当注重采取有效节能措施,真正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达到真正节能、低碳效果。

3、坚持节能化原则

在设计时,必要始终保持节能这一原则。要善于清除多余的消耗,把这个方面的工作当做重点来抓,比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较为严重突出,是产业问题中的典范,需要不断地引进高科技、新技术,来替换旧的照明设备,减少损耗,并将其降到最低,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高科技的优势,将损耗降到最低值。

三、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1、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

在设计建筑电气的节能项目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所有匹配设备的功率因素,才能达到节能的理想效果。只有在提升的情况下才能降低线路无功损耗,达到预期效果。在各种用电设备中,如:白灼灯的照明会产生有功损耗,但大多数还是会产生无效损耗的;然而,在电力系统方面,非同步电动机的无功损耗占得比例要相对多。

从而减少各种费用的开支,降低成本,降低能量消耗。利用参数分析法、模糊分析法、曲线图等分析建筑设备的最优使用效果,做到管理得当,操作准确的程度,将其系统进行规范、整合,形成一套適合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达到节能损耗的最终目的。

在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方面,系统可以对建筑内部的各种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分散监测,此操作方法、管理手段具有密码保护的数字控制效果,对于系统中的各控制点都可以做到随时更换、重新设计,如:记录、重置、夜间净化循环、控制点报警器等。当前建筑,都设有集中管理系统,如:空调系统,可以说是建筑中最能消耗的典范,因此,在节能方面,具有更多的潜质。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将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消防、排水等一系列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形成一种综合型管理系统,此系统的控制、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此系统都不会被淘汰,反而越来越受欢迎。

四、结论

总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在不久的未来,如果不采取任何手段,人们的生活、生存都会成为问题。所以,我们提倡的节能、环保不仅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时代发展、建筑设计方面的必经之路。如今,在节能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利用节能理念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资源,满足更加健康环保、更加节能的建筑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 何麦玲.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研究[J].门窗,2013,4:223-226.

[2] 顾俊.简析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2:87-88.

[3] 蒋宗法.关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探讨[J].城市建筑,2014(2):96-96.

[4] 王传水.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

[5] 周电.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分析[J].建设科技,2014(23):78-78.

(作者身份证:360782199111200810)

猜你喜欢

损耗电气设计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浅谈民用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浪涌保护器的运用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建筑电气设计问题分析
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发展问题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