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须灌顶 茅塞方顿开
2019-10-21赵世强
赵世强
摘 要:“整本书阅读”已经写入2017年颁布的“新课标”,它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在教学中,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存在着诸多困惑或是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从“阅读方法”、“文体”和“目录”等方面入手,做到“因书制宜”,进而有的放矢。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指导方法;阅读收获
2017年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将“整本书”的阅读写入其中,这足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因为“整本书内容领域广泛,它不仅可以提供了解他人的可能性,还可以提供了解其他学科的可能性,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未来职业的规划均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
一、云深雾霾: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整本书的序或跋
整本书较之单篇文章或是群文阅读,它还包括了序言或跋、目录、版本等方面,同时它在作者、时代、题材等方面也有着特殊性,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很多问题。
整本书因其特殊性,它有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序或跋,目录,正文文本,出版的基本情况,但我们在读书时大多会忽略序或跋,以及版本等方面的信息。其实,序或跋是用以说明书籍著作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介绍,也会包括多作家作品的评价和对有关问题的阐发——重要的一点就是序或跋会介绍整本书的内容。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更会忽略这一点,跳过序或不读跋,直接读正文文本。在读正文时,他们又将出现糊里糊涂的情况,稍稍有些难度的文本,学生大都理不清文本的“意脉”,进而出现了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序或跋的指导性作用。
(二)所有的书采用一种读法
逐字地读,逐段逐句的理解,是很多人读书常常采用的方法。刚刚开始读书时,人们还有一份热情,但时间一长,热情消退,整本书肯定是读不下去的。那么,这就说明阅读方法上寻在问题,一切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避重就轻,结果书费时很少或很多,但读书效果很小。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2]
(三)读不懂整本书
在整本书指导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读不懂,不明白这本书到底写什么,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即便他们通读了,且费时很多,也读读得磕磕绊绊,阅读的量似乎有了,真正阅读的要义却不见了。学生读不懂整本书的原因大抵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二是学生本身阅读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每个人的经验阅历不同,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这些因素必然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距离”。
学生对整本书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或是困惑,这必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对整本书进行有效指导呢?
二、醍醐灌顶: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要点
(一)阅读方法的指导
依照《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的方法有: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粗浅的阅读,分析阅读等等。[3]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读通读透,并将其所介绍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整本书有效地阅读。
(二)依照文体指导
“依体而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同样“依体而读”也符合阅读整本书的要求。对于文学体裁而言,诗歌阅读侧重指导学生读诗、悟诗、乃至写诗;散文阅读侧重整体与微观的把握,品味散文的语言;小说阅读指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切入,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戏剧的阅读指导侧重剧中的各种冲突。
对于文章体裁而言,记叙文侧重指导人与事,让学生从中学会观察;议论文侧重指导把握观点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侧重指导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书信侧重指导情与理的结合。这样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才能更加有侧重点,进而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此外,《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介绍了“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和数学”等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的建立都是基于“文体”本身而考虑的,同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4]
(三)依照“目录”指导
成语“纲举目张”在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时也非常有指导意义。拿到一本书,首先看“序”或是直接看后面的“跋”(后记),了解这本书的梗概,然后指导学生看目录。教师要指导学生:目录给我们展示了什么?能不能猜测一下作者会在每个部分写点什么?这个目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例如,曹文轩的《细米》的目录:树上的叶子树上的花、树上的叶子就是我的家、风也吹,雷也打、太阳落进大河我回家[5]……这其实就是一首童谣,学生在阅读时不可能明白作者会在每一个部分写什么,但是会看到这种目录很有特色——以童谣或是儿歌作为目录,这就是作家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感受——生活就是歌,一样充满着美。
(四)读书笔记的指导
动笔是掌握文章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往往教师只是让学生做好摘抄,但是摘抄只会让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没起到真正阅读的作用。做好讀书笔记则是阅读整本书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么教师对读书笔记如何指导呢?一是做好文本的框架,就是所谓的“结构笔记”;二是做好文中的概念的记录,我们称之为“概念笔记”;三是针对讨论情境的记录,就是“辩证笔记”。[6]
(五)阅读和写作的同步进行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对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竟然一点儿用不到。这其中有很多原因,这里不过多的探讨。如果读写并行,将会改变这种境况。那么,如何做呢?就是在指导一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要留给学生“配套”的作文,让学生能锻炼思辩思维或是想象思维。比如,在阅读《罪与罚》一书的指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任何一部分的“现实”或是“人性”的东西。先提出观点,再根据所读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地分析,既让学生回顾了书的内容,又让学生锻炼了思辩的思维,这样的效果必然很好。所以说,“配套式”或是“跟进式”写作将对整本书的阅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多种形式的检测
现在的学生读书往往带有功利性的特点,这与古人读书的境界不同,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出发点也千差万别。同样,在整本书阅读之后,教师也要用各种方式进行检测,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当然这种检测不是仅仅通过考试的形式。比如,对读书笔记进行展览,读书报告的完成等等。让阅读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淡化读书的考试功能。
三、茅塞顿开:学生在指导后的收获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7]通过阅读,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知识”、“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在阅读中开发智力”、“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产生审美的作用”。[8]这样,学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不再畏惧、踌躇、困惑、疑虑,进过教师的阅读指导就会变得茅塞顿开,进而使得头脑在阅读中无限地成长,身心也逐渐愉悦,性情也得到澡雪。
参考文献:
[1] 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
[2] [3] [4] [6]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0-34,167-255,48.
[5] 曹文轩.细米[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1.
[7] [8]徐祥林.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14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