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策略探究
2019-10-21黄小婕
黄小婕
摘 要: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音乐教师的终身学习。文章主要围绕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升教学专业素养自觉策略展开探究,阐述了立足学生需要,树立教学意识;寻找教学成就,获取提升动力;坚持开拓进取,鞭策自身成长等几种不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乡村教师;自觉提升探究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城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相比,不仅是学生的音乐素质存在差距,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积极性也存在一定差距。当前阶段提高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积极性。教师的专业素养保证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音乐教育,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影响教师对自我提升的态度与行动。因此,探索有效途径促使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觉提升教学专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立足学生需要,树立教学意识
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组成较为复杂,既有专业承担音乐教学任务的音乐教师,也有在主科教学任务之外兼任音乐教学的兼职教师,面对音乐学习不参加考试的现实情况,教师很容易放弃对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兼职教师也容易在主科教学压力下忽视音乐教学。究其根本,是乡镇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了解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与音乐专业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意识到提升专业素养能够满足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种种需要,促使教师具备音乐专业教学意识,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一方面,中小学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需要得到的学习成果主要有主动产生对音乐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能够感知歌曲内涵并进行表演、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世界等,另一方面,音乐课程与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相比,休闲性质更加突出,学生需要在音乐课程学习当中得到一定的放松,缓解其他学科产生的课业压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的上述需要有清楚认识,进而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深入的思考,出现提升专业素养的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二、寻找教学成就,获取提升动力
音乐科目在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考试压力,学生重视程度较低,加之音乐教师较少担任班主任职务,学生学习状态较为散漫。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用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生动活泼的课堂征服学生,在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中上好每一堂课,从中收获教学成就感,产生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主动需求。
教师需要在音乐课前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找到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规划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保证带给学生“声情并茂”的学习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知识具有生动性,教师不能够照本宣科,可以利用比喻形式讲解知识。教师在讲解音符知识时,将音符与身体活动相结合,把二分音符比作缓慢行走,把四分音符比作普通行走,把八分音符比作两脚跳跃等方式,使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理解知识,增加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效率。
音乐教师把专业性强的音乐知识通过趣味性方式讲解有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掌握对应知识,逐渐爱上音乐课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时代元素,时刻紧跟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灵活运用到音乐教学课堂中,将音乐课堂建设的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逐渐提升。
三、坚持开拓进取,鞭策自身成长
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历形式丰富的教学比赛,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某一类型的说课比赛和综合教学能力比赛等等。教师参加比赛过程中就需要对自身相对应的自身专业素养素养进行提升,练习音乐教学中的各种技能,专业素养在不自觉状态中得到提升。教师平时也会参与培训学习与专业进修,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见识到其他优秀音乐教师,感受对方扎实的乐理知识,听对方介绍音乐教学中的丰富活动,倾听对方深刻的音乐教学反思,促使进修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产生反省,认识到自身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不足,感受到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自然而然产生提升需求,鞭策自身成长。
综上所述,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有多种方式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认识到专业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能够使教师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教学成就感也能够使教师产生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能够在各种活动及比赛中认清差距,从而产生自我提升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途径能够对教师产生积极刺激,使教师主动且自觉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落实终身学习。
參考文献:
[1]刘莹. 初中音乐新手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2]张贤. 静宁县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推进对策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3]赵峰. 宣汉县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耿飞,田洁.河北省农村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