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2019-10-21林伟安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应用分析小学数学

林伟安

摘 要: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导学法为教学手段,将小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同时,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提高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应用分析

引言:

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绝非单方向学生灌输各种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导学法的提出,不单单能够挣脱传统教育的诸多束缚,同时更为后续数学教学思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依据.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成果对提升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性意义,对指导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阶段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一)打破目前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困境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中,数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只单纯靠自身的努力学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名优秀的教师去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最大化地得到提高。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种困境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但是学生在下面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师生之间基本没有互动,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疑惑。这时,教师就需要重新思考自身教学方式的不恰当之处,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而问题导学法可以打破目前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困境,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增强,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刚刚从低阶段转变到中高阶段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还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尤其对于数学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可能会比较吃力,进而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所以,采取问题导学法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授课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较严厉,加之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经常会比较紧张,紧张的师生关系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问题导学法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教师帮助学生去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法的引入使得教师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播知识,更多地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教师,对教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对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以及创新教学模式有很大作用。

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运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一)课前布置教学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预习固然重要,可若是漫无目的地预习,其效果也只能是一般。问题导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贯穿首尾,首先就表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阶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先布置一些教学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会重点关注这几方面的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数学问题。如,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特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哪些区别等。学生则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预习,取得良好预习效果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更加容易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还可以共同探讨解决。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而且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进一步增强。

(二)借助生活情境开展问题导学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所学知识更加抽象化,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可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又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只要将一些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开始讲授“三角形”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生活中像三角形的物体,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习与三角形相关的知识,一举三得。当同学纷纷说出生活中与三角形相似的物品后,教师可顺便引入三脚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脚架不容易倒。借助生活情境,层层递进,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学生为主体共同总结分析问题要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将教师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而且也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小学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问题导学法的引用,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人,教师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动去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总结中,教师可以运用简练准确的图标与语言等形式来归纳课堂所学内容,以为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结构,突出重点,促进他们的知识生成。

(四)创造教学环境塑造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能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的必备条件。小学数学不仅内容复杂,难度相比较小学数学提升了好几个阶梯,因此,在进行小学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求知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重要。教师要创设数学情境,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例如,在“角的度量”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几种角的类型,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这些角的大小。学生会在这些问题的环境中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才会使得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

(五)分组学习,深入思考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学生通过课堂了解一些知识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学习。分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碰撞出新的知识的火花。分组学习虽然更多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适度地对学生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问题导学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更加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并且带着这些问题不断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当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以后,学生也可以将这些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实现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朱琴.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203-204.

[2]钟国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2(6).

[3]朱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78):113-113.

[4]刘贤军.作业当纽带笔墨传真情——浅谈批语在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2):52.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应用分析小学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