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阅读教学促写作”的策略探讨(1)
2019-10-21李双
李双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板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导致阅读和写作之间产生断层,不利于初中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合理的衔接,用阅读带动写作,使学生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大对阅读写作的指导,然后要注重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要加强写作方面的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写作;具体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也在增加。而写作和阅读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学生阅读写作双项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加大对阅读写作的指导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都占有很大分量。进入初中后,学生的阅读任务相对较多,阅读量也在随之增加,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且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有目标、有规律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1]。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考查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写作中面对的难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指导计划,指导学生不断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有意识地穿插写作的内容,用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以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模仿写作,促进学生情景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可以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提升写作能力[2]。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最大的难关就是写作,因为词语积累和文学积淀有限,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存在着畏难情绪,写出的文章或是言语不通、或是内容僵硬死板,没有美感。另外,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写作时内容总是单调重复的,且没有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表达的情绪流于表面,有无病呻吟之感。要想改变学生生活经历少、情感体验差的现象,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法,在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从字里行间感知作者的情感表达[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批注和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将阅读中产生的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进行习作时也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不再畏惧写作。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引进一些父子情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讲给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例,自主对文章阅读情感、思想进行表达,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当教师讲解完《背影》这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读后感想,让学生对自己的感想进行表达,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加强写作方面的练习
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但是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添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写作技巧,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小练笔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当堂练习,可利用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充分消化所学到的知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语言华丽优美的美文,用词生动、描绘出了紫藤萝的形态。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文中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来描写一种喜欢的植物。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可以选取比较好的小练笔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再让学生进行修改。通过小練笔这种片段式写作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情趣,让学生不再畏惧习作,提升写作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持之以恒的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享受读书和写作的乐趣。只有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深入的探究,才能真正将阅读教学和写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丰富积累,在写作中得以展示自己,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进步,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昌鑫.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探讨[J]. 中华少年, 2019(7):96-96.
[2]蔡志叶. 课外阅读促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探讨[J]. 中学课程资源, 2019(8):12-13.
[3]崔晓艳.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链接的有效策略[J]. 考试周刊, 2017(68):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