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大舞台上尽情展演
2019-10-21雷鸣
雷鸣
一、活动背景分析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一词已经被人们日渐熟悉,过低碳生活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浪费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在学生中间,学习用品的浪费如文具、纸张,还有生活中水、电、粮食的浪费、时间的浪费,都不难发现。如何走进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学习、表演等实践活动,给学生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中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倡导过低碳生活,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时长及活动目标
活动总时长:5个课时: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的总目标(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懂得倡导低碳生活、提倡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尝试服务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
1、 分组搜集资料、向长辈了解、走向社会调查;
2、 计算器、照相机、摄像机;
3、 制作头饰、小品排演、整理资料、编写儿歌。
四、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为技能,为他们长大后成为开拓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的引导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盛东西的容器”。本课例的开发和设计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分为课题确立、活动实施、成果展示、活动延伸四个方面。
(一)课题确立。
本课题的确立,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研究的内容也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社会家庭生活的践行,因此,这样的课例也为学生主体学习提供了便利,贴近了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在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在学生中间,学习用品的浪费,水、电、粮食的浪费、时间的浪费都是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倡导低碳生活,做到节能环保,这些话题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也是能够为我们小学生所共识的。
(二)活动实施
通过课例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上社会,寻找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来历,把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或是采访用的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来,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社区和社会,到大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实践、去寻找答案,最后再回到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程中,教师的有利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无疑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和氛围。如以该课为例,在活动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它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是一场学习革命,是学生能够在经历以往不曾领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观察、采访、查阅、体验、讨论、汇编、指定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很多能力:如定活动方案、查阅书籍、上网搜寻、实地考察、谈话咨询等方面,均需要体现学生的团队性质,如在活动方式上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决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大地发挥个人的力量。
(三)成果展示
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尤其是综合实践教师必须摈弃以往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而要深入研习教材、了解学生,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以此课为例,在成果展示方面,体验是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学生活动体系的中心环节。没有主体對客体的体验,客体就不可能被内化。没有体验特别是情感体验,活动中蕴含的东西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就流于形式,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也就无法达到。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并于大家分享交流,使同学们在分享自我体验的同时,从其他同学的体验中生成联想、领悟,促使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学生把自己观察、讨论交流、查阅资料、采访成果,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出来。在活动不断体验、认识和收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活动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活动情绪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的经验性课程,是注重多样化实践性学习的实践性课程,是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局限、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放手学生学以致用,惠及社区,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开展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同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实践的多样性、创造性、发展特长、张扬个性;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如鼓励学生写一篇活动后感、出一期活动内容相关的美文小报、向自己的家长做一次勤俭节约的宣传,或是没有拿到节约章的同学可以继续争章,教师在课堂内外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探究和实践,真正体现综合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性质。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我国一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千方百计启迪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求职的内部因素调动起来,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技能。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潜在的能力,然给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可采用各种形式,展开议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合作学习,在综合实践课程更显优势。如小组合作讨论或一人发表看法,不同意见者进行辩论,用以培养学生在议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体现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该课程的设计开发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搜集方法的异同划分成3个小组并合理分工,组长负责每次活动前,召集全体成员人真难讨论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成员在组长的统一调度下认真完成各项调查研究任务,记录方式上可采用随时记录的观察卡,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想。这样的一次次活动不正是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中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吗?
六、活动评析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响应这样的号召,鼓励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当然,作为活动的实施来看,学生在街头采访或是自己记录感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还是没有能够将问题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些,难免还是有些疏漏,这些都将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要感谢每一次活动的付诸实施,都是对课程和活动的一次次推进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