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及音乐意象分析

2019-10-21王喻敏

黄河之声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意象

王喻敏

摘 要:王建民先生是我国一位现代作曲家,谱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创作了许多民族器乐,为民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王建民先生以传统的音乐文化为基石,汲取国外的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表现形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我国的传统音乐能够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筝曲《长相思》是王建民先生的一首代表作,对这首乐曲音乐方面的分析、音乐意象及其层次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度地了解这首乐曲,从而深刻体会到王建民先生的筝曲中所具有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长相思》;意象;层次结构;传统音乐

古筝是我国重要的一件民族乐器,具有及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在现代筝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作曲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长相思》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研究这类筝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筝曲内涵的理解,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中将从筝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以及音乐意象及层次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横向的从乐曲的创作题材、创作特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其次,从乐曲中表达的音乐意象及其层次结构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长相思》的音乐分析

(一)创作题材

古筝曲《长相思》是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乐府诗为题材创作而成的,这首诗共有三首,乐曲选用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文如下: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長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概是他在长安被排挤,后离开长安于沉思中追忆过往有感而发所作。在这首诗中,不断出现的“冷”字眼将气氛层层渲染,处处体现出一种“悲苦”的思绪,无论是“簟色寒”、“孤灯”、“关山难”等这些对环境和事物的描写,还是“思欲绝”、“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等这些对人的状态和心境的描写,都无不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表、五味杂陈的心情,有无奈,有绝望,有孤寂,也有苦闷。通读全诗,表面上似乎只是在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但“美人如花隔云端”这句,着实不太切合生活实际,颇有托物言志的意思,而且翻开我国的古诗词全书,自古就有用“美人”来比喻自己的理想的传统,而这首诗又是在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更深层次地是在表达一种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二)创作特征

筝曲《长相思》是王建民先生于1991年创作而成的,在当代筝曲作品中广泛流传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王建民先生作为一位中国现代作曲家,处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为民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相思》便是其中之一。分析一首乐曲的创作特征,必然离不开对创作的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分析。《长相思》作为一首现代筝曲自是与现代文化、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还有对西方音乐的借鉴,例如,在乐曲中采用了许多现代演奏技巧(包括借鉴国外的音乐创作技巧)、采用了独特的音阶调式、采用了五线谱记谱的方式等等,这些特征都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彰显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这一方面来看,相较传统曲目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运用,例如,乐曲选用的题材、对古曲音调的运用、音乐意象等等,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以此为基石的,无论是从创作者的出发点和创作意图来看,还是从创作者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来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首乐曲一个主要的创作特征,即王建民先生的这首《长相思》中蕴含着传统音乐文化特性,体现着一种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并且是以此为主要特征的;与此同时,还散发着现代音乐文化特性的气味,使乐曲具有动力性和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王建民先生自己曾说过的,要使自己的作品“既要有浓郁的民族韵味,还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①

(三)结构分析

从结构来看,整首曲子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引子(散板)、慢板、小快板、快板、广板和尾声,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散、慢、中、快、散”的创作方式,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张弛相间,起伏有致,详略得当。

引子部分是一个散板,自由地,乐曲开头古朴、悠扬的古曲音调使得音乐一开始的画面感就非常强烈,再结合李白的乐府诗《长相思》开头的两句“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诗词的描述和音乐的渲染,使听者立刻便觉身临其境,有种想要伴随着诗人的叙说和音乐的发展继续听下去的冲动。

慢板部分建立在D羽调式上,单二部曲式,4-86小节,共有83个小节,可以分为三部分。4-44小节为第一部分,旋律从左手低音进入,加上琴码左侧的刮奏,延续了引子部分“悲凉”、“忧伤”的情绪;45-60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由右手的单手泛音主旋律和左手的低音勾弦伴奏构成,音乐是静谧的、空灵的;60-86为第三部分,音乐内容是前两部分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无论是摇指的使用、力度的增强,还是节奏的密集化,都使得音乐情绪较之前两部分要略为激动,且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

小快板部分调式出现了变化,不再是单一的调式,先是从F宫调进入,随后进入D羽调,最后转向降B宫调系统,从乐曲的87-171小节,共85小节,可以分为三部分。87-121小节为第一部分,速度由慢渐快,乐思材料单纯、统一、完整,旋律性极强,节奏鲜明,结构方整;伴随着右手一个大幅度的刮奏,音乐进入到第二部分,122-151小节,这一部分在音乐感觉上更加急促、有力,音乐发展的动力性很强;152-171为第三部分,此时音乐主旋律换到左手,右手用连续的三连音进行伴奏,烘托气氛。

快板部分的调式布局仍比较复杂,首先由G羽调进入,然后转向F宫调,最后又回到G羽调,从乐曲的172-211小节,共40小节,可以分为两部分。172-209小节为第一部分,由两小节由弱渐强、由慢渐快的双手和弦进入,音乐材料铿锵有力、激情奔放,乐曲旋律进行一气呵成,将音乐和情绪推向全曲的最高潮;最后的散板部分可视为乐思向下一部分发展的一个过渡,激情紧张过后,音乐慢慢松弛下来,好似揪着的一颗心终于慢慢放下了。

广板部分为降B宫调式,212-248小节,共37小节,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12-227小节,左手弹奏主旋律,右手运用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伴奏,音比较密集;228-247小节为第二部分,此时旋律移至右手,左手使用连续的六连音伴奏,主旋律开始由和弦构成,因此音乐力度有所加强,情绪显得饱满、激昂。

尾声为G羽调式,248-259小节,共12小节,旋律由右手摇指构成,传统演奏技巧中的颤音、滑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幽远的意境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最后用两个泛音结束全曲。

二、《长相思》的音乐意象及其层次结构

(一)引子

散板,自由地,缓缓地诉说思念之情,随后音响慢慢归于平静,“思念”的意象跃然而出。

乐曲开头选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材料,前四拍主音和低音都苍劲有力,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与诗中的“长相思,在长安”对应,随后力度由弱渐强,速度由慢渐快,色彩由暗渐明,形成一个较大的起伏,首句在d羽音上起,之后又在g商音上重复一遍,采用了模进手法,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一连串由低到高的摇指进一步渲染气氛,最后用泛音结束,略显空虚与飘渺,引人深思。

(二)慢板

忧伤地,浅吟低唱似的娓娓道来,秋風悲鸣凄霜孤灯冷月下独自叹息,一种淡淡的愁绪包含其中,“怅惘”之意象呼之欲出。

以左手单音弹奏开始,缓慢的速度和较低的音区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叙说自己的故事,一张回忆的画卷慢慢打开,加入右手后,上下两个声部形成呼应,在琴码左侧的刮奏似一阵萧瑟的秋风刮过,极尽怅惘与忧伤。第二部分作曲家创造性的使用了右手单手泛音,音响色彩空旷寂寥,两声部彼此呼应,互相衬托,也衬托出诗人月下那孤独寂寥的背影。第三部分以摇指为主,音区也移至高音区,乐曲的张力明显加大,情绪较为激动。

(三)快板

积极、活跃地,与慢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诗人压抑的情绪终于有了一个出口,好像云雾缭绕、浓密幽静的森林中射出的一道阳光,给人希望和力量,“坚定”之意象继而凸显。

开头承接慢板部分,速度慢起渐快,音乐旋律灵巧而富有力量,动力十足,表达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即使道路被重重阻隔,但内心依然坚定。点奏使发音饱满结实,音点颗粒清晰,随后音乐更加急促,音调略显粗犷,旋律弹性越来越大,双手和声配合的色彩和层次感步步递进。如果说三连音部分右手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峦,是诗人理想道路上的阻碍,那么左手的旋律音则像是坚定的步伐。整个快板部分音乐的感觉同样是层层推进、紧张急促的。

(四)广板

激动地,诗人表达出对自身远大理想的无悔追求和对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哀诉与追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又使诗人心中纠结难耐,感慨岁月无情,现实残酷,“感慨”之意象显而易见。

这部分旋律是对前面音乐材料的整合,主题的变化再现,使得在音乐结构上形成首尾的遥相呼应,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追忆,尽管如此,音乐也不再像慢板那样令人感伤,而是包含着一种激情和洒脱在内,较明亮的色彩和情绪上的饱满与激昂,仍表现出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纵使无法跨越又如何,内心自有一份执着坚守的东西。

注释:

① 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02:14-19.

[参考文献]

[1] 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02.

[2] 杨丽莉.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 孙怡.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 李利飒.王建民筝曲创作中调式音阶的创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 张珊.论王建民筝曲旋律的创造性[J].人民音乐,2010,02.

[6] 李劲松.诗性乐教[D].南京师范大学,2012.

[7] 延美玉.论诗与乐融合的艺术美[D].云南艺术学院,2014.

[8] 陆莎莎.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4.

[9] 曹虹云.三首唐诗题材现代筝曲的意象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10] 周璇.筝曲《长相思》意象形态及其演奏表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1] 刘华.王建民及其现代筝乐作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12] 王小梅.王建民五首古筝作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13] 朴力.王建民古筝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分析[J].音乐创作,2016,08.

[14] 佟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王建民古筝作品研究[D].兰州大学,2016.

[15] 侯延爽.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J].音乐探索,2017,01.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