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表演的技巧探析

2019-10-21李晓莹

黄河之声 2019年11期

李晓莹

摘 要:民族声乐表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的优点,还汲取借鉴了西方的美声唱法,形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等特征的歌唱艺术。要实现更准确地发挥它的歌唱性,更好的表现演唱内容,就需要在呼吸、发声、共鸣中更好的施展民族声乐表演的表现功能,使歌唱达到传情达意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演;呼吸技巧;发声技巧;共鸣技巧;润腔技巧

一、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呼吸技巧

(一)呼吸方法

民族声乐表演中所采用的呼吸方法为胸腹联合呼吸的方法,此方法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演唱气息的呼吸法。在演唱的过程中,胸腹联合呼吸法可以控制一定的音量变化,根据歌曲演唱的要求进行有力度的变化,还可以调配歌唱的时间。胸腹联合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为吸气和呼气,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全面的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歌唱时胸腔全面扩大,进而增加了气息的容量,在横膈膜与腹肌的协作下,控制气息,使得呼吸均匀,与此同时还能对气息进行强弱的调节,在呼吸支点的支持下,扩大歌唱的音域。

(二)用气方法

民族声乐表演中,用气主要是用小腹的肌肉均匀收缩力量来控制,根据演唱作品的需要,合理均匀的使用气息,演唱过程中,腰部和上腹部以及胸部是不能有塌陷出现的,换言之,就是歌者时刻要保持住歌唱的状态,即便气息快用完时,仍然要坚持腹部肌肉的支持,运用肌肉群的收缩力,有控制的配合音乐表现。

(三)气息控制方法

民族声乐表演中,演唱姿势对呼吸有着直接的影响,姿势对形成良好的歌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头部端正而不僵硬,脊柱伸直而不松垮,胸部稍有抬起,双脚站稳,使整个身体有支撑地直立。吸气时,喉咙打开,口腔也是打开的,下颚可以灵巧活动,使气息完全通畅,但是不能吸太深,否则影响发声的灵活性以及音准。呼气时要保持声音丰满圆润,同时排出气体。

二、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发声技巧

(一)民族声乐表演的发声原理

歌者演唱时将人体作为振动物体,其发声的原理为:气息经过肺部、支气管、气管呼出,带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接着通过共鸣腔体实现共鸣,让歌者的声音扩大出来,形成美妙的歌声。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由声带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色的变化则是共鸣腔体的不同调节而产生的。

(二)民族声乐表演的真假声运用

民族声乐表演中的真声是人声艺术的一种发声方法,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有音量较大,泛音多,更像是说话的声音,发声机制近似胸上的特点。在演唱中常常用于中、低声区的演唱。真声区的演唱音域一般为小字一组的c1到小字二组的F2之间,发音吐字较为清晰,但是演唱高音时较为困难。

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假声是演唱者通过大脑和肌体有意识的,对声带振动发声进行调控而发出的声音,主要表现出的特点为晶莹剔透,拥有较高的发声位置,但是要比真声弱一些,比较缺乏力度,在运用假声演唱时,要注意真假声区的转换,不能出现明显的音色接口,要保证演唱过程中的流畅。

在真假声转换的时候,演唱者可以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的声音混入真声,这就是混声,只有很好的在混声区做好处理,才能保证发出的声音不会空也不会虚,衔接处才能更加统一,因此在学习及练习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混声。

(三)民族声乐表演的用声特点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音乐文化,从古到今,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凝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然也孕育了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地民歌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地方风格韵味,这些原始民歌的演唱方法,在声音和演唱语言上紧密结合,具有说唱性,发声位置靠前,音质明亮,但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所以显得不够圆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唱法逐渐开始走向专业化的发展。西洋美声唱法的传入,让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了借鉴的机会,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都有了大胆的尝试。诸多音乐院校开设民族声乐课程,注重戏曲、说唱、民歌发声等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声方法的培养,让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更明亮,语言更清晰,演唱更亲切自然。

民族声乐表演的用声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民族唱法的声音较美声相比靠前一些,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采用了混声唱法,高音的音质较美声相比更加明亮;在呼吸方面民族唱法更多的遵循戏曲唱法的呼吸原则,讲究气量小而纤细,抑扬有度,声音较美声相比更为秀丽纤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受到社會条件、民族性格、文化传统、语言规律、音乐特点诸多因素的影响,孕育和演化了拥有不同色彩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构成了民族唱法丰富的内涵,也决定了民族唱法因素和演唱技巧上的多样化。

三、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共鸣技巧

(一)共鸣的基本原理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人体内有诸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窦等,当气息冲击声带会产生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共鸣的产生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努力控制歌唱发声,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二)共鸣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民族声乐演唱时的共鸣中心放在前口腔,大多是以口腔共鸣为主,同时带有部分的头腔共鸣,其原因是由于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是把元音形成在口腔的前部,因此胸腔和咽腔的共鸣较少。其发声特点为声音明亮,位置靠前,音质单薄,声音呈水平线。民族声乐演唱因为少用咽腔、胸腔共鸣而失去声音的通畅、丰满和浑厚度,如唱到高音c3时,咽腔的发音管从上往下缩短了,喉头上提,从而使得声音音量较小,穿透力和达远能力较差,相应地表现能力受到限制。

民族声乐表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将科学的发声运用到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在保证民族语言特点和演唱风格的前提下,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字和声的关系,调整演唱时的共鸣中心,同时改变局部共鸣为整体混合共鸣,让民族声乐演唱更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共鸣特点

民族声乐共鸣重点位置放在口腔,有利于咬字,强调声音自然以及声音的统一,演唱时不过分追求喉咽腔的共鸣。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曲目的高音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民族声乐根据语言特点讲究字正腔圆,非常注意咬字的准确,不可以过分追求共鸣而忽略字音的准确性。

四、民族声乐表演中的润腔技巧

民族声乐表演中使用润腔技巧,是为了更好的抒发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润腔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将以下四种润腔技巧运用到民族声乐的表演中,以此来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

首先是音色变化润腔法的运用。这种润腔法的运用是为了调整演唱音色而选用的,它可以在演唱同一音樂作品中,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在演唱时需要气息深浅变化、发声位置前后变化等方面进行配合。演唱者采用不同的润腔方法,产生各不相同的音色变化。

其次是声音造型润腔法的运用。不同的音乐作品在表达感情时需要不同的音乐表情来诠释,如抽气、泣声、哭声、俏音、笑声等,这些都属于生活中常用到的情绪,当演唱时需要表现这些情绪时,就要采用声音造型进行润腔,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第三是力度变化润腔法的运用。不同的声乐作品,音乐情绪有不同的展现,对于歌曲情绪的变化而言,演唱时力度变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法。为了适应歌曲情绪多变的戏剧性唱段,我们可以运用力度变化润腔的方法来控制气息,调整共鸣腔的工作,通过力度的对比来渲染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以此来制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情境。

第四是节奏节拍润腔法的运用。节奏节拍是成功塑造完整音乐艺术骨架的关键所在。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变化和艺术背景的需求,在不破坏整体音乐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地拉长和缩短节拍节奏,表现出轻重缓急、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也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润腔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鑫.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2] 董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J].艺术科技,2012,11.

[3] 齐江岩.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及其运用[J].黄河之声,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