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次生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与对策
2019-10-21周萍李万书刘燿
周萍 李万书 刘燿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47-01
一般而言,任何事件,如果在短期内对环境、财产以及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甚至造成毁灭性的损害都可以被视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因地壳大量排放能源而造成的毁灭性地震、自然元素表面移动所造成的海啸、自然现象和大气运动所造成的水灾以及二级传染病和流行病引发的病毒繁殖、洪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造成许多疾病和死亡等,这些自然灾害都会将使环境恶化。在历史上的重大灾害之后,大量受灾人群遭受磨难。然而,自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及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发生水灾以来,我国加强了灾后重建的保卫力量。成功战胜了流行病带来的灾害,在减少灾害方面表现出了顽强的特点,并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重大灾害之后,必须把重点放在预防和加强受灾害地区对传染病的控制上。在过去几年里,国际救灾医疗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流行病学方面提出灾区防治次生传染病的问题与对策。
1 流行病学若干实际问题
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因素、流行规律、防治措施及效果的评价。
1.1 在灾害之后,传染病(包括寄生虫病)的出现、流行和控制的基本条件急剧恶化,传染病的来源普遍存在。传染病病原体通过适当的传播途径,使易受感染的人群受感染。传染病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病率和流行率表明传染源的流行率,因此需要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传染源包括有病原体释放出来的人和动物,如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人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健康的人和动物。患有常见的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动物、携带牲畜病原体的动物以及在外部环境(水、土壤等)存活下来的腐蚀性病原体细胞,这些病原体可引起人类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军团病。
1.2 灾害发生后,人们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环境受到污染,昆虫病媒介成倍增加,病原体以各种方式扩散,人在受到传染病的恐吓、折磨后突然发作传染病,被剥夺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包括衣着、食物和住所。此外,免疫接种水平极低,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更大。当地医疗卫生、疾病控制专业机构遭到破坏,专业人员伤亡失散,对传染病失去早期发现与早期控制的能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控制和预防法》管制的传染病中,有20种传染病以及其他不受管制的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根据法律规定,在自然灾害之后,受灾害者的生活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家庭的正常生活转向临建中的灾民。此外,普通传染病和地方病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如短期感染性腹泻、细菌等,腹泻病、霍乱、感染破伤风等。
1.3 在农村地区,地方性传染病的发病率较低。若发病率较低,则在灾害发生后有可能增加发病率。如果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则疫苗有可能预防一种疾病。由于例行接种率低,加上难以提高接种率,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同时导致传染病再次爆发的风险也很高。目前,传染病发病率低,在可用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中,如果感染源是以人为目标,那么低的接种率就会使人群面临传染病的危险。在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率高的国家,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一旦大面积人群感染,各地常见传染病对于偏僻地区也有成为“新传人传染病”引起爆发流行的危险。
1.4 灾难发生后,粮食、饮用水供应困难、环境严重污染以及霍乱、传染性腹泻、痢疾、伤寒、甲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大面积流行,道州感染的风险增加,病媒昆虫容易感染广泛流行,如登革热、疟疾、丝虫病、B型脑炎、人禽流感和狂犬病等常见动物传染病。在可通过常规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疫苗接种率低的情况下,存在着流感、麻疹、白喉和脊髓灰质炎等危险,受灾害人群的健康状况很差,有患伤寒的危险,同时也会出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疥疮、肺结核和艾滋病等地方性寄生虫病。
2 應对次生传染病的对策
在政府的领导下,减灾和救灾必须包括在所有组织部门组织,通过有效和有秩序的干预,以防治传染病大面积扩散和提供灾后医疗救助。地震、洪水、海啸甚至严重流行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通过积极应对,能够有效确保受灾害人群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计,协助重建家园和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因此,国际医疗救援队应与地方政府、国际组医疗组织队合作,共同协力控制传染病。
2.1 应对次生传染病的措施要点。在和平时期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是在灾害之后预防重大疾病的基础,如机构、人员、药品、设备等。此外,迅速建立和恢复卫生医疗组织,防止灾害发生后出现大面积传染病。了解当地传染病的类型,及早发现热病、皮疹和腹泻的爆发,迅速控制可疑传染病,和加强受灾害地区的实地预防措施。例如,卫生组织在获悉印度洋海啸灾难后立即启动了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援助团队,并建立了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援助网站,建立危机管理中心。除了防备再次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外,受灾人群还必须选择更高的地点进行避难,背风向阳,用水方便,排水容易的地方。这些疾病在动物以及自中然存在,一旦被感染,就可能蔓延到人群中。通过建立对救灾工作的信心,恢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现有的预防知识来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此外,安全饮水应定期进行消毒,阻止粗汉染病通过水传播,并为受灾害的人提供吃热饭和烧饭的条件。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按照当地免疫程序进行,有关的疫苗接种是根据受灾害地区、季节和传染病预防进行不同形式的接种。在实际接种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流行病监测网络,改进关于发现和管理流行病爆发的信息系统,及时分析传染病的动态,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并指导应对措施。
2.2 保护救济人员,防止和减少他们感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受感染地区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而流行的情况下,前往血吸虫病流行、洪水泛滥和防洪地区的工作人员容易受到血吸虫病的侵袭,并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国际救援人员,应事先接种必要的疫苗做预防。
2.3 传染病危害调查与评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风险,以及对干预措施的影响的评估,都是基于对当地传染病历史的了解。通过对新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从而对二级传染病进行综合评估,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调查的目标和与当前传染病情况进行比较。
2.4 灾前分析包括对主要感染源分析以及主要传染途径分析,对当前人口免疫状况和水平分析,对传染病综合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周萍(1981-),女,本科,副科长,研究方向: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