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10-21孟位明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3期

孟位明

【摘  要】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率,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40-02

四肢骨折往往是由车祸、外力撞击引起,在医疗技术的救治下,患者骨折愈合率已达至90-95%,但仍存在5-10%患者表現为骨不连状况。而该合并症的出现,不仅会增加机体痛感,还会诱发肢体障碍、功能障碍等问题,使之在加重医疗负担的情况下,为患者、家属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目前,四肢骨折后骨不连多以动力加压钢板、单臂外固定为核心,但因诸多局限问题的存在,使之远期疗效相对较差,而这也为带锁髓内钉治疗方式带来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3-75岁,平均(47.52±13.75)岁;病程8-20个月,平均(13.26±3.52)个月。观察组中,男29例,女2l例;年龄20-71岁,平均(47.65±13.21)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3.18±3.34)个月。纳人标准:①患者年龄20。75岁;②患者确诊为四肢创伤骨折,且出现骨不连情形: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已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经确诊为病理性骨折导致的骨不连者:②因外伤而导致骨折再次发生者;③存在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加压钢板治疗。采用常规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患侧位置做一切口,将阔筋膜、股外侧肌等逐层剥离开。直到病变位置暴露;剥离骨不连骨膜,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患者病变张力位置放置合适的加压钢板,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等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皮质骨螺钉,加压螺旋、植骨。

观察组实施带锁髓内钉治疗。常规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皮肤显露骨折处进行逐层剥离后,将骨不连骨膜进行剥离处理,并对其进行连段修复处理。让截面和横断面呈现出一个梯形状;随后采用骨刀切除掉硬化骨折,并采用扩髓器辅助扩髓;在转子定点的位置人针,并将髂骨骨条放置在骨不连端的位置:复位效果达到满意程度后,固定髓内钉以保证其稳定,然后逐层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感染率。①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分法作为判定标准,总分100分,包括有行走、仰卧到侧卧、仰卧到床边坐等内容,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②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包括有进食、梳妆、如厕等内容,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独立性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感染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已经成为现今临床研究的重点,骨不连也可称为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接,表现为骨折端互相分离,长久固定后也无法连接。四肢创伤骨折后形成骨不连的因素:受应力作用,影响骨折端正常血供,影响骨折断端愈合;软组织创伤,器械操作不合理,使骨间隙增加,骨折对位愈合不良;患者合并感染,或合并营养不良,或骨折恢复期因使用烧伤、激素及抗凝等药物,致骨折不愈合。在临床发现骨不连后,应妥善处理骨折端,根据骨不连病变位置,并进行植骨。一般处理骨不连时,根据骨不连的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萎缩性骨不连应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开放性处理闭锁髓腔:肥大型骨不连血运丰富,无需处理骨折断端,只需固定骨折端并进行加压处理,并进行植骨,促使骨折愈各。

目前,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多选择手术再次治疗。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是常用的内固定方式,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动力加压钢板所需工具少,操作医师在直视下操作,便于安装;但术中操作会对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所需钢板较长,会相应加长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对骨折血运影响较大,而且在骨折端外侧固定钢板,需较大的弯曲应力;术后骨折吸收,加压钢板作用减低,在应力遮挡效应作用下,容易再次骨折;加压钢板作用力是通过肌肉对骨折端进行作用,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

参考文献

[1]何忠,李开静,王强,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91-93.

[2]柯懂贤,程锐.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30例效果观察阴.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6):156-158.

[3]杨松.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3):80,88.

[4]郭丹.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4):16-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