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的源流

2019-10-21罗旭崐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书法艺术

罗旭崐

摘 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真正意义上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本文从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籀文、战国时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时期的行书、唐朝的楷书和草书的演变阐述中国书法的源流。另外,唐朝以后的书法,都是再不断地学习唐朝或者魏晋,几无创新,想要突破创新,还是要回到魏晋和唐朝,只有这一时期的笔法,才是最传统的书学笔法,没有之一。

关键词:书法艺术;智慧结晶;艺术魅力;书法源流

一、商代的书法艺术

清朝光绪年间,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农民在田间耕种,经常翻出许多已经石化了的龟甲和兽骨。这种骨化石能够入药治病,中医谓之“龙骨”。其中有许多骨片上列有文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这种龙骨被北京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此后开始搜求,甚至不惜重金收购。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王懿荣投池殉难。王氏所收的甲骨转到刘鶚手中。又经罗振玉的支持,公元1903年刘鶚出版了《铁云藏龟》。此书一问世,很快引起学术界重视,先后有许多学者对甲骨文字做了研究。因为出土于安阳,所以称为“殷墟文字”,或叫做“殷契”。内容以占卜为主,又称为“卜辞”,但是不尽切合,因为其中还有记事文字,所以名为“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属于篆书的前身原形,一般字形较长,上下舒展,结字长短大小不拘。通篇或疏朗,或密结,饶有古趣。它已经成了书法家专门研究的一种字体,于今虽然已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但作为一种法书艺术,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二、周代的书法艺术

籀文是周时通行的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所以大篆叫作“籀文”、“史书”或“史籀”。大篆十五篇在当时是一种教科书,如今之识字课本。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名为“金文”。青铜器的名目繁多,有礼器、乐器,有权量,有钱币,有符玺,有服饰御器,有兵器等,上面都可以有文字;当时乐器以钟为代表,礼器以鼎为代表,因而这种文字也称为“钟鼎文”。

西周是我国上古文明兴盛时期,把鼎彝作为国家的重器、立国的标志,即始于此。由于刻铸技术不同,文字型体自然也不同,在重器上刻铸文字,比在甲骨上卜刻文字隆重而严肃,艺术表现高出许多,古拙、肃穆、丰茂,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籀文与金文都属于大篆,无论是凝重古穆,还是疏朗娟秀,均有一种庄严敦厚之气。这种古典雅致的韵味,开后世书法艺术“金石气息”的渊源。

三、战国时期的书法艺术

石鼓刻石文字,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石刻。尽管或说是周宣王时物,或说是周成王时物,但近人考为秦物,以它与周时金文相较,成熟程度较高。

石鼓共十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分刻四言诗句,记述国君游猎的情况。唐初发现于陝西凤翔。据推算,石上原文可有700余字;但几经滄桑,屡遭残损磨灭,现仅存270余字了。石鼓上的字,固与金文不同,但就其格局体势来看,仍属大篆一系,十分严谨,似显现了秦篆端倪。

在秦统一全国之前,还留下了一些手迹,如简、牍、帛书,也有用朱色写在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从这些朱墨字迹上,可以看到当时已有了方便的笔、墨、朱,也可以看到小篆与古隶的形成是其来有本。可见我国书法艺术的变革,是历代祖先自觉的追求,智慧的结晶。

四、秦代的书法艺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推行“书同文”,使用规范文字,对书法艺术的发展立下历史性的不朽功绩。秦统一全国后,赵高撰《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李斯著《仓韵篇》,在大篆的基础上,依照易于辨识,利于书写,尤其便于推行的原则,制成了不失形意而规范统一的“秦篆”。为了区别于大篆而谓之“小篆”,由于推行者及书写者是李斯,也称“斯篆”。

始皇曾巡狩各地,所到之處常刻石为志,所书文字多出李斯之手。他的字瘦硬婉通,号为“玉箸篆”,是小篆的正宗。著名的刻石在泰山、嶧山、琅琊、芝罘、碣石、会稽,共六处,其中琅琊、泰山两处原石犹存,但余字已不多。泰山刻石虽已残损,但体型格局确是可信原物,是秦篆的典型。

秦政虽然制定统一规范的“小篆”,但没有把此前各种字体尽行废毀,当时有所谓“秦书八体”。关于隶书,早在秦时已具备雏型,故虽有“秦篆”、“汉隶”之说,其实指的是每一时代的代表字体,并非指的字体开创。

据载,秦时有吏程邈,因获罪被关押在云阳的狱中;他深感小篆书写困难,潜心改革,而创作出一种便于书写,非当时正式使用的字体,谓之“隶书”或“佐书”。

从大篆而小篆,表面看来只是为了求得实用而改革的字体,其实在艺术发展上,可显示我国汉字的艺术素质,从错落到严整,从松散到对称平衡,从规范到萧疏、从圆转到方折,秦代可说是我国书法史上开始走上繁荣的时代。

五、汉代的书法艺术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艺术形成一个史上空前、并且后世也难以再现的繁荣局面。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各种字体都一起面世了,大篆、小篆仍然时有所见,隶书正兴,成为一代字体的代表,汉简、章草、今草是通行手书,甚至行书、楷书也萌芽了。在字体方面,此后就没有再出现过什么新字体,只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成熟与规范化。

汉代的字体虽然繁复纷呈,但当时通行字体的代表仍是隶书。它加强了由圆转为方折的变化,把简帛中的波磔充分发挥,使隶书得以定型,甚至成为“入仕”的标准。

为了书写便捷“赴速急就”,草书应运而生,隶之草谓之“章草”,楷之草谓之“今草”。“草圣”是张芝。东汉末年,又出现行书,书法艺术如此繁荣与当时造纸业的兴盛、书法理论的发展有关。

六、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

在隶书的原型上,融进一些简书、草书的笔法,加以净化、规模化,便是楷书的模型。楷书虽然萌生于汉末,但钟繇《宣示表》的小楷,却是当时楷书的代表。

这時候王羲之(公元303-361年)的《十七帖》为今草以“简约”为法的典范,展示了高度抽象的艺术价值。王羲之最大的贡献是把行书推到成熟高峰。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他父亲的艺术创造中,曾提出了权衡抉择明智的敦促意见,他的艺术实践也有很高的成就。所以每提到行书,必然提到他们父子,世称“二王”。《丧乱帖》可视为行书的典型。

历史上,凡是艺术达到高峰的时代,理论也必有相应的高度。这表明书法艺术家的成就是一种自觉的追求,循序渐进,有根有据,顺应自然,运营而生。魏晋时代在行、草书上的成熟,与当时理论的成就是完全一致的。

七、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自公元420年刘宋灭晋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统一立国,南北朝对峙告终,中间一百六十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书法也与之俱兴。

由于南朝因袭晋制,禁止立碑,因而刻石较少;北朝已开此禁,摩崖、碑铭、造像记等颇多。然而,碑铭之禁兴,自汉以来时有变化。晋人为了永祀先祖,已采用地下形式,至南北朝则墓志大兴,这部分几乎是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主体。南朝的名迹最著名的是“二爨”,即《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碑上的字是楷书,还有隶书余韵。

南朝的墨迹主要宗承二王遗绪,王僧虔(羲之四世族孙)父子的《诸公帖》,均为翰札中精品。当时的“写经”,更表明一般人书写能力的提高。

在北朝则是碑刻达到空前繁盛,地上有碑铭、摩崖、造像记、刻经;地下埋有众多墓志。丰富多采,格调高雅形质仆茂,在书史上绽放出燦烂的光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一时蔚为文化中心,不久开凿龙门石窟,雕佛像、刻题词,形成龙门石窟文化胜地。龙门二十品中以《魏灵藏》最为典型。

摩崖以《泰山经百峭金刚经》最著,字径二尺,满布河床石坪,洋洋洒洒,很是壮观,为山河增秀的艺术效果。立于地上的碑刻以《张猛龙碑》最突出,有人称为“魏碑之王”。墓志铭是这一时期保留下来最多的书迹,远比地上诸碑丰富,各怀异韵,孳方同馨。此时也有一些隶书刻石,皆承魏晋时风,已无汉碑遗意,当时一些写经墨迹,如《华严经卷第四十一》等,可以看出那时用笔多取露锋,与魏碑石刻用笔一致,可见碑刻皆失笔意之说未必尽是。

八、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

隋朝自大业六年开始科举取士,书写成为品评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于是规范化的要求便被提到日程上来。从当时众多石碑可以看出前朝书家的个人特色已渐趋于淡化,而统一工整的格局逐步形成。如果说“唐人尚法”,而隋则是这种趋向的开始。

隋时墨迹传留不少,大都真实可信,所以极为宝贵。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曾写《千宇文》800余本,至今仍可从中寻其笔意。

到了唐朝,太宗酷酷爱法,政府设置书学,立为专科。其初书风尚有六朝及隋的气息,而后便形成鲜明的唐人法度。

唐初欧、虞、褚、薛四大家成就最高,特别是欧阳询《九成宫》,用笔结字法度严谨,历来被认为是楷书的法则。

尔后,卓有成就的是颜真卿,他的字结体丰伟,气势豪壮。中晚唐柳公权的楷书也足为代表,其字坚硬刚锐,露锋而不失凝重。

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魏卑唐以来,唐楷被贬为“馆阁”之滥觴,其实未免冤枉。循规入矩、力建法度,始自于隋。至唐,欧、虞、褚、薛、颜、柳,面貌各异,正是对隋法的突破。

唐朝的行书是继晋以后另一个高峰。太宗世民对王羲之奉若圣明,大开书坛崇王之风。尤其主张行书入碑,《晋祠铭》、《温泉铭》便开先例。因此,唐人无不于行书上下功夫。李邕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一时之选。

唐时对草书也极为重规,建弘文馆,并刻制王羲之《十七帖》,立下标准草法,也推动了尔后的发展。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古诗帖》,怀素的《自叙帖》,都是唐时草书发展的代表。

自公元907年唐终,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的五十多年,又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史称为“五代”。但在文学、绘画方面藉唐之遗风竟有斐然可观的成就。当时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杨凝式,他的《韭花帖》,萧散有致,意态雋雅,极为书家们所称道。

隋是唐的前奏,五代是唐的遗绪;可以说唐由隋的发展开拓,又居于五代的先导。在书法史上确实是一个丰富繁荣的时代。

唐朝以后的书法,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唐朝或者魏晋,几无创新,想要突破创新,还是要回到魏晋和唐朝,只有这一时期的笔法,才是最传统的书学笔法,没有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天曙.《中国书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张诚.《书法新论》.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