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分析
2019-10-21杜天明闫闯
杜天明 闫闯
摘 要:社会工作事业在我国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成了众多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仍然面临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实践困难、教师数量紧缺等多种困难。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提升离不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实践锻炼和优化教师团队三个方面。
关键词:社会工作;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自198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起,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现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立此专业,相关教材不断编纂,社会工作理论逐步完善并走向实践,高校招生不断扩大,可谓发展神速。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培养一群能够提供专业性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现实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模糊
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三十年有余,但对于部分高校,都是最近几年设立,仍然属于新兴专业。部分学生只知道它从属于社会学分类之下,但具体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终极任务、服务对象、就业方向等基本概念都十分模糊。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从事社会工作和毕业后的就业选择都感到十分迷茫,缺乏职业自信和社会认同感。这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首要不足之处。
(二)专业实践困难
社会工作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操作为主体。目前高校实践园地建设并不完善,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场所和机会。于是专业实习多依靠于社工机构,学生在日常实践或者专业实习中往往充当义工角色,做一些桌椅摆放、绘面板报、分发书籍等基础工作,学生亦将自己定义为劳动志愿者,可謂大材小用,并没有把真正优秀的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专业实践困难重重也是目前社工教育的难题之一。
(三)教师数量紧缺
不同于其他老牌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兴起较晚,教师资源紧缺,社会工作本专业博士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部分从事教学的老师以社会学专业出身为主,还有法学甚至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相关专业老师兼职教课。教师团队的数量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二、解决途径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工事业的发展速度,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明确培养目标
虽然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但亦不能忽视学生的专业理论,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理论引导,有利于从培养目标的层面明确学生的专业任务和方向。只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才会为就业做好准备,积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考取相关证书,从而增加职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提高就业能力,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也是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初衷。
(二)注重实践锻炼
社会工作虽然以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为依托,但其最终目标还是服务于社会,缓解社会矛盾。作为一个偏重专业型学科,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尤为重要。国内拥有社工实验室的高校较多,但部分高校的社工实验室硬件设施不达标,或是空有设施,利用率不高等。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明显滞后。单纯依靠高校自身提供实践原地是远远不够的,从设备到类型都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政府多多给予支持,尤其是社工机构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求,也可以缓解社工机构人员不足的情况,可谓是一种双赢的互利模式。
(三)优化教师团队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没有其他学科发展地完备,教师配备上也略显不足。学校应该从招聘时就选择对口专业教师,多聘用优秀青年教师,引进社会专业硕士甚至博士,并且多考虑具有一线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老师。在拥有足够优质教师的情况下,也要注重教师的考勤考核和知识更新,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使之不仅从数量上更是质量上,全面优化教师团队。
三、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多方共同的努力,建设出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模式。让高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董文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18.
[2]兰剑.“双一流”建设下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1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