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意淫者的礼物
2019-10-21叶子杨
叶子杨
摘 要:鲁迅的《肥皂》自发表以来颇受争议,评价两极分化。在这篇极短的小说之中,却蕴含着鲁迅对于人性、对于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讽刺批判,全文无一褒贬之词,但讽刺之意却力透纸背。从题目到内容、从结构到语言,形成了一张讽刺的密网,这足以见鲁迅高超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鲁迅;肥皂;讽刺艺术
《彷徨》中的《肥皂》自发表以来评价褒贬不一。贬斥者认为它其貌不扬、毫无特色,如李长之说:“《肥皂》的毛病则在故意陈列复古派的罪过,条款固然不差,却不能活泼起来。”[1]褒扬者如夏志清说:“《肥皂》是鲁迅最成功的作品,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能充分表现出鲁迅敏锐的讽刺感。”[2]我很赞同后者。《肥皂》一文充分体现了鲁迅高超的讽刺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这种讽刺艺术体现在小说的题目、内容、结构和语言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之中。
一、充满讽刺意味的题目
鲁迅将这篇小说命名为“肥皂”可以说是意味深长。整个故事围绕“肥皂”展开,人物的行为动作及心理活动也大都和“肥皂”有密切关系,“肥皂”不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理解整篇小说的契机。
肥皂本是洗去污垢的清洁用品,读完小说我们却发现,肥皂是一份意淫的产物,这一清洁用品上投射的是由孝女所引发的不道德的性意识,折射出了四铭内心潜藏着的秽思淫想,而这种不正当的性冲动恰恰是他作为一个正派人物所要批判的。肥皂这个本来象征着“洁净”、“干净”的生活用品,在小说具体情境下承载的却是不道德的个人性欲和淫秽思想,小说以这个怪诞而荒谬的冲突物为题,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对比,这本身就充满了讽刺意味。
二、讽刺内容的多样与深刻
在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中,大多数人认为是旨在揭露假道学四铭的虚伪面目,这也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但除此之外,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还涉及了其他方面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思考。
(一)讽刺揭露封建卫道士的伪善
小说讲述四铭意淫乞讨的孝女而买肥皂回家的故事,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风波,刻画了一个虚伪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在平静的叙述中逐步揭穿了他们的伪善面目,暴露了这些封建复古派人士表面关注国家命运、维护世道人心,实际政治上的极端反动和道德上的极端堕落,讽刺揭露了封建卫道士们的肮脏灵魂和反动本质。
(二)鲁迅对于封建伦理的看法
孝,是延续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其中有一个观念叫“报父母之恩”。儒家正统孝悌观将“孝顺”作为长辈对子辈的规约,因着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而要求子女对自己言听计从。因为我有“恩”于你,所以你必须服从我,这完全是一种父权主义的思维,把父子关系变成权利关系。
卫道士四铭在自己家庭内部建构了等级森严的家庭伦理秩序,他处于秩序的顶端,支配着妻子和子女的行动和话语。全文所见的是四铭对儿子和女儿没有一点关爱,更多地是将她们视为可支配的对象。比如学程每天要奉行四铭的“庭训”练习八卦拳,此外还要接受四铭没来由的训斥和辱骂,不让女儿读书等等。在封建伦理中,小孩子还算不上是个“人。”在鲁迅所要讽刺的正是这没有独立人格为支撑的所谓的孝道、报恩,实际上就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权利关系。
(三)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四铭太太,因看透丈夫对孝女的真实意图而产生醋意,对肥皂产生排斥心理后,第二天一大早却还是用了肥皂洗脖子,昨日发生的一系列风波都归于平静,小说结局道:“从此之后,四太太的身上便总是带着些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几乎小半年,这才忽而换了样,凡有闻到的都说那可似乎是檀香。”这样一个平淡的结局,初读似乎让人有点失望,可是细思之后,却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包涵着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和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暴露。
鲁迅选择这样一个结局,很大一个原因也来自于他自身经历。鲁迅一生被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朱安所困。1924年5月25日鲁迅移居北京西三条胡同新屋。而《肥皂》正作于这段时间。鲁迅一直不喜欢朱安,在生活中也不想搭理她,两人日常交流少之又少。朱安为鲁迅缝制的新棉裤,鲁迅穿都不穿就扔出去了。为了省得开口,鲁迅甚至将一只柳条箱的底和盖放在两处,箱底放在自己的床下,里面放着换下来要洗涤的衣裤,箱盖放在朱安的屋门右手边,盖子翻过来,口朝上,里面放着他替换的干净衣裤。[3]
可是尽管鲁迅对朱安如此冷淡,两人的婚姻如此不美满,朱安也从没想过离开。这不得不引起鲁迅的深思:女性何以如此忍气吞声?我想,他在《娜拉走后怎样》[4]已经给出了答案。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饿死了”。所以鲁迅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再来观四铭太太,作为一个旧式妇女,没有知识,没有工作,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难以有立足之地,只能沦为男性和家庭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便没有自我尊严,只能依附于男人,并试图使用肥皂洗尽脖子上的老泥来挽回丈夫迷失的感情。结局愈是风平浪静,讽刺意味就愈加浓厚,表明了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男女不平等地位的讽刺批判。
三、为讽刺助力的严密结构
(一)全文以肥皂为主线,平静叙述中一针见血
先是四铭回家,以肥皂引起妻子的注意,然后说及肥皂的起源,十几岁的女乞丐在无聊的光棍闲汉那里恰恰成为意淫的对象,“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耐人寻味的是,四铭并没有给钱去帮助女乞丐解决饥饿的燃眉之急,反而在听到闲汉们的污言秽语之后被点燃了情欲,在意淫心理的驱动下买了一块肥皂带回家。接着,四铭太太在儿子屡次挨骂的过程中揭穿了四铭因淫欲遭到压抑而迁怒于子女的心理,并且拒绝肥皂表明不愿做女乞丐的替代品。但是最后,四铭太太第二天清早还是使用了肥皂来清洗脖子。不难看出,通过“买肥皂——送肥皂——肥皂被拒——肥皂被使用”这条主线,小说所要隐喻的主要寓意已经赫然形成,四铭的虚伪性已经被深刻暴露,于平静叙述中一針见血。
(二)主线之外的几件小事相互交叉,细节处更见深刻
除了通过主线故事的发展来揭穿四铭的伪善外,鲁迅还穿插了生活中的其他小事,从多方面来丰满这个形象,同时又丰富和深化了小说的寓意。
比如打压儿子学程。四铭买肥皂时受到几个学生的耻笑,因不懂英文而无力辩驳。回到家后立即让儿子学程查“Old Fool”的意思,因为没有及时查出来而一直辱骂儿子,显出了他的欺软怕硬:在外树不起权威,只能挥刀向更弱者。
又如吃饭的时候。家庭饭桌本该是一家人和睦关爱、共享天伦之处,而小说中卻成为四铭虚伪面目的又一次揭发。他丝毫不关心妻子和儿女,当看到自己中意已久的菜心被儿子吃掉后,他感到十分懊恼,于是开始翻旧账,将白天查字典的事摆上饭桌进行批判,没有一点为人父母的样子,只顾自己,蛮横而自私。
不仅如此,他还推而广之骂新式学堂,骂剪发的女学生,甚至禁止女儿读书。当年提倡开学堂,现在却“万料不到学堂的流弊竟至于如此之大”了;当年反对女学生受到非议,现在却大骂女学生“搅乱天下”。这讽刺是何等的微妙而深刻!这正像鲁迅先生在另一个地方所说的:“他们骂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维持风化,而同时正在偷偷地欣赏着肉感的大腿文化。”真是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腹的男盗女娼,这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小说用这块小小的肥皂,在这场家庭风波中,呈现了当时社会全景的一角,也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将细微与广大自然糅合,个人、家庭与社会冲突悄然照应,足以见小说高超叙述技巧和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严密,细节之处更加彰显出浓郁的讽刺意味。
四、简约深刻的讽刺语言
钱理群说:“读懂《论他妈的》[5],才能读懂鲁迅。”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考证了“他妈的”作为国骂始于晋代。晋代的门阀制度盛行,看重门第,如果出身大家族就前途光明,如果出身寒门就一无所有。于是寒门子弟对大姓氏族极度不满,但又不好也不敢公开反抗。只好曲线反抗,说你神气不过是有个好妈妈把你生在了大家族之中,那我就骂你妈,并从中得到快乐。
鲁迅认为“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这种反抗也是一种卑劣的反抗。鲁迅从“他妈的”这句国骂里发现了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体制中的等级区分制度,另一个就是国民劣根性,不敢真正地、正面地去反抗。而鲁迅是不屑于这种卑劣的反抗的。
鲁迅说“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所以他用词是十分讲究的。《肥皂》一文中没有使用一个脏字污话,却将这些假道学的封建卫道士的真实面目披露无疑,而且对整个社会黑暗进行了深刻批判。全文无一褒贬之词,但讽刺批判之意却力透纸背。鲁迅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才能成为鲁迅,体现出先生语言上讽刺性的高超之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作为一名杰出的讽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讽刺本身。从题目开始就富含深意,全文结构紧凑,主线与细节严密交织,看似无关,实则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立体鲜明,加深了讽刺的程度;而且内容涉及广泛,从男人到女人,从父子关系到封建伦理,从个人家庭到整个社会,讽刺内涵深广丰厚;语言更是常人难以企及,全文无一褒贬之词,但讽刺批判之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讽刺遍布方方面面,一针见血,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其讽刺的深刻性、时代性和圆熟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M].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