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旅游经济发展视阙下的地域性高职院校教育探究
2019-10-21凤卓
摘 要: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的地域性,探索高职旅游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使之与政府统筹规划、旅游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对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皖南;旅游经济;发展;高职院校
一、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2014年2月,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示范区七地市(黄山、池州、安庆、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位居华东腹地,在‘一带一路承接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皖南旅游经济增长迅速,旅游收入及其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接待游客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总体看来,皖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二、地域性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条件还需尽快改善。大多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教学资源和条件的统筹规划、管理、共享并没有完全到位,校内外实践能力培养互补机制尚未建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未能有突破性进展。
(二)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机制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搭建的三级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特色、优势没有凸显。契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操作层面缺少具体措施和行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的符合度不够,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学生应用能力拓展力度不够。
三、地域高职院校全方位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地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
(一)创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旅游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旅游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采取“多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完善“通识+专业”的人才培养架构,主动对接社会的多元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比如,“2+1”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群,按照“2+1”模式,前两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践训练,最后一年以旅游企业培养为主,教师参与指导,按照岗位职责需求完成顶岗实习报告或专业论文的撰写。
(二)深化旅游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学以致用,整合专业课程及旅游专业方向课程,强调旅游对接行业产业的核心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应用导向和学科依托在课程设计中有机融合。加快“教学做研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探索一系列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包括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旅游行业或问题的教学法及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内的“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校级、省级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顶岗实习报告的序列推进和学科科研方法课程开设,推行教学先行、学习消化、项目探索、研究提高的综合学习方法。
(三)建立开放性、柔性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专业转换、大类培养后的专业选择、专业方向分流、毕业论文(设计)导师选择诸方面,尊重学生意愿,开放有序。主辅修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打破学科、专业、年级界限,辅修其他专业课程,达到要求的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弹性学制,在学习时段上按照2~4年弹性设计,学有余力者,修满学分,允许2年毕业,最长的可延期4年内完成学业,修满学分。在学习方式上,实现“夹心面包制”,理论与实践课程允许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甚至有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的学生,允许保留1~2年学籍,休学创业。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關系极为密切,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对接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要素,实现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凤卓,罗先奎,周怀宇.全域旅游视阈下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合开发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5):52-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3-07-26].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177/201008/9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