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现状及成因浅析

2019-10-21李声晨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

李声晨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转型来没有停止过,然而社会流动却日益固化。通过教育原本可以实现社会的流动,然而当下却变成了社会固化的工具。“寒门贵子”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偶然,家庭社会、城乡社会的不均衡使得他们的渴望与愿景变得极为脆弱。这无疑是一个的教育与社会的一大困惑与难题,如果我们不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势必会威胁到我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公平问题。

关键词:阶层固化;寒门贵子;教育困境;社会困境

从古到今,“寒门出贵子”就被人们作为美谈,寒门贵子的说法常指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在自身努力和外界条件支持下获得了较好的成就。然而,在当下,寒门出贵子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寒门子弟难以向中层和上层流动,终其一生难以实现突破,寒门贵子渐渐成为一种稀有现象。多年前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至今让人深思,文章在说出寒门弟子的种种无奈与不甘的同时,也间接的引发了人们对寒门弟子的关注和对社会阶层及其流动的思考与探究。

一、“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现状

在2013年,一名教师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十多年前寒门出贵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最终取得成就;十几年后的拼家庭的时代,大多数的精英都出自条件好的家庭。曾有数据统计表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重在过去十多年间从百分之三十落至百分之十。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也是有其原因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的一些题目却对寒门子弟更加不利;在以各种考试为选拔目标的社会里,各种升学考试、补习班、修学游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在教育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城市堆积。即便是有些寒门家的孩子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是在就业时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或者是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真正成为“贵子”,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中的比重正逐年下降,曾有针对清华大学2010级的学生所做的抽样检查表明,来自农村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6%。然而在那年的高考当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学生却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数据显示,由于近些年来各种高校的扩招,中国农村孩子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是在逐年增高的,1989年时仅占43.4%,2003年时已与城市学生的比例不相上下,而到2005年已经超过城市生源,达到了53%。然而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重却是不断下降的,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学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问题。尽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是在不断上升的,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就读于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等等,在重点大学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根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统计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在"211"院校就读的比例分别为38%、22%,是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40%和25%的。

二、“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阶层固化使得跨阶层的流动越来越困难

不可置否,在本世纪初,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升高,2009年竟高达60%。劳动者在分配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相较于1995年,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上升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而1995年比2007年低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在GDP中占比31.3%,亦比1995年高出了8个百分点。房价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房价,在2002年之后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一套房子竟然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奋斗、省吃俭用才能买得起。这些学子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之下陆续的进入社会,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身上的光环也渐渐褪去,甚至再平淡无奇不过。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是越来越难,单凭个人努力似乎已不能满足需要,许多的就业、晋升等等的背后都掺杂了诸如金钱、权利的身影,机会虽然增多,但并不眷顾于寒门子弟,而是倾斜于权利与金钱。出身寒门的学子已不再像十多年前那样通过个人的努力受到机会垂青,而是摆脱现有阶层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二)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不公,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刻苦学习的精神虽然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有所具有的,可是仍然有一些东西是无法仅仅通过努力就可以得来的。比如城市学生不足为奇的绘画、计算机、声乐、外语,对他们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

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不少教师选择去往更好的地区发展。这些寒门学子既没有好的教育硬件作为支撑,也没有好的教师资源作为软件引领,他们又如何在今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和上升?

(三)就业难、就业歧视致上升通道变窄

在就业当中成为最大的就业歧视已经是“看背景”,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校毕业生中的寒门子弟在就业问题上已经明显处于劣势。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对50万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这份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重点院校中,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入学时以577分的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的556分,但是在后期的找工作的过程当中却要非常困难。在他们毕业后的半年看他们的就业情况,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有3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然而在就业质量上寒门学子也是完全处于劣势的,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的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所有阶层中都是排在最后两位的。

在就业过程当中,当看家庭背景成为了就业的主要看的一个标准时,寒门子弟由于出身不好,家庭条件较差,便更加难以进入上升的渠道当中了,而富裕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家庭,则可以比较轻而易举的得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更加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阶层合理有序的流动变的更加的困难。

參考文献:

[1]李长江.寒门再难出贵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45.

[2]刘尧.“圆梦计划”圆了什么梦[J].中国电子教育,20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