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咬尾症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9-10-21丁学义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防治策略临床症状

丁学义

摘要:猪咬尾症又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属于应激综合症的范畴,在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场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猪咬尾症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咬尾症;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4.085

0引言

猪咬尾症传播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每年的秋、冬、春三季,通常18?80 kg的生猪发病率极高,多集中在20?40 kg的仔猪群体中,母猪发病率要显著高于公猪。猪群出现咬尾症后会严重影响饲料的利用率,生猪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下降20%以上。尾部损伤的患病猪还很可能会激发感染多种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并引发严重死亡,不利于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导致死淘率显著升高。在临床上,猪咬尾症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损伤前期,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一头猪将另一头猪的尾巴放在嘴里轻轻地吮吸咀嚼,被啃咬的猪能忍受这种吮吸和咀嚼的力度;第2个阶段是尾部损伤,由于尾巴被严重咬伤,大量出血,患病猪疼痛难忍,拒绝其他猪咬尾,表现为躲避。

1发病原因

1.1应激刺激

内外部的应激因素较多,猪群称重、疫苗免疫接种、药物保健、运输、转群、合群养殖、更换饲料等都会对猪群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应激,发生应激反应的概率极大增强。当猪群出现应激反应后,机体免疫能力会受到影响,各个免疫器官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咬尾症。

1.2环境因素

生猪养殖中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或突然改变养殖环境,造成猪群不能正常适应环境,在圈舍中暴躁不安,很容易引发咬尾症。北方地区生猪咬尾症主要发生在每年8—10月,南方地区主要发生在每年2—4月。我国北方地区夏秋季节炎热,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容易造成猪出现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增强敏感性,经常引发打架斗殴现象。养殖场周围存在噪声干扰,圈舍内光照强度较大,不能保障猪群良好的休息,圈舍内有毒有害气体超标均会引起猪群过于烦躁,很可能会诱发咬尾症。另外,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猪体表皮肤骚痒,容易诱使咬尾症出现。如果饲料中各个营养物质配比不恰当,尤其是钠元素,会造成猪群出现异食癖,引发咬尾症。

1.3营养因素

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如果养殖场所配置的饲料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所需,或者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特别是饲料中某些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投入不足,各个营养元素混合不均匀也很容易引发咬尾症[1]

1.4管理不当

猪养殖中饲料投喂不能做到定时、定量、定点,饲喂时间过长过短,猪群处于过度饥饿状态,会相互撕咬。另外,如果养殖场不能结合养殖规模,配置相应的料槽,或料槽长度不够,体重较小或者抵抗能力较差的猪不能通过竞争获得足够的饲料,很容易因为过度饥饿,在圈舍中表现的暴躁不安,会寻找其他东西撕咬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的尾巴成为撕咬的目标。猪群采食饲料后,不能及时饮水,猪群会出现便秘,在圈舍中暴躁不安也很容易引发咬尾症。饲养密度大,圈舍过于狭小,猪群活动不顺畅,猪群会相互争夺生活空间,会造成猪群中的打架斗殴现象增加。

1.5寄生虫感染

由于养殖密度较大,猪群很容易受到寄生虫感染。在养殖场管理中,如果养殖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没有制定完善的驱虫制度、驱虫程序,容易造成寄生虫传播流行。猪感染体表寄生虫后皮肤会瘙痒不堪,经常摩擦患病部位,造成患病部位出血,引发其他猪群的围攻。某些体内寄生虫疾病侵染出血后,会在猪体内分泌大量毒素,使猪群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在圈舍中暴躁不安,经常打架斗殴,很容易引发咬尾症。另外,消化道疾病发生后,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很容易造成猪群出现异食癖,采食多种异物,进而引发咬尾症。异食癖出现后,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发病猪,可发现生长猪、育肥猪会在每天下午14:00—17:00属于兴奋状态,此时能观察到猪群咬尾现象。发病初期在同一圈舍中的1头猪和几头猪啃咬其他猪的尾部,或同一圈舍的几头猪聚集在一起啃咬1头猪,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或操作不当,同一圈舍的其他猪很容易模仿,表现为相互啃咬。其中,身体状况较差,体力不支,或者生长发育迟缓的猪群,很容易受到同群猪的啃咬,快速失去抵抗能力,尾部被严重咬伤,躲避在圈舍门口或者角落,由于伤口严重、流血,血腥味不断刺激其他猪群产生异食癖,逐步扩大危害范围[2]

3防治措施

3.1及时治疗

当发现养殖场出现轻度咬尾现象后,可选择使用经过稀释的汽油或者白酒喷洒到伤口表面,连续使用1?2次,能有效控制圈舍的摇尾现象。对于尾部存在损伤的患病猪,要及时进行止血,同时肌肉注射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3等进行止血,同时,选择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抹上碘甘油[3],避免激发感染。如果尾部被严重咬伤,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注射液进行抗菌消炎,在圈舍的地面撒上食盐和红土,让猪群自由舔食,或在饲料中增加0.3%的食盐,预防异食癖。

3.2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场在选址、设计和建造中应满足猪群的正常生理功能。规模化养殖场应选择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水电供给充足的地方,同时,还应保障养殖场的防潮防寒保暖。另外,有条件的养殖场需在周围种植绿化物,做好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为猪群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圈舍通风、光照。

3.3适时断尾

仔猪出生后应及时进行断尾处理,能有效预防咬尾症的发生。使用盾口钳,在距离尾根处1 cm位置将尾巴剪断,在伤口表面涂抹上碘酒。也可在仔猪出生2d后打耳洞时,在尾部1/3处使用钢丝钳子,连续钳2下,2次距离控制在0.4 cm以上,将尾部的肌肉和骨头剪断,7?10 d,1/3处的尾部就会脱落,这种方法简单,不会出现严重出血现象,也不会出现继发感染。

3.4保障营养价值

猪群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应科学搭配饲料,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育肥猪生长前期增加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投入量,进入育肥中后期后,适当增加高纤维饲料的投入水平。另外,在饲料投喂中,保证定时、定量、定点,饲料不能存放过久,避免饲料发霉变质。为提高肠道的活性,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生长。猪群在每次转群前1周和前2 d,可在饲料中添加0.3%的亚西酸钠和维生素E粉剂,预防应激。

4结束语

猪咬尾症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通常和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饲料营养价值,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作为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应充分认识到猪咬尾症的危害性,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保证各个方面的饲养管理恰当,饲料营养价值全面,预防多种慢性疾病,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吴韬.猪咬尾症发生原因及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07(12):54-55.

[2]陈安林.猪咬尾症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5):146.

[3]邢军.猪咬尾症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8,39(11):16,19.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防治策略临床症状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