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走转改”的粗浅思考
2019-10-21夏素红
夏素红
摘要: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这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守群众立场,运用群众视角,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那么,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如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呢?
关键词:新闻记者;扎根基层;思考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尤其要把宣传好群众、服务好群众,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最高准则。新闻记者只有植根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自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典型事以及好经验、好做法等生动的社会实践,用手中的笔、照相机等宣传工具记录和报道出来,充分展示出各行各业群众的精神风貌,才能在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积极努力和贡献。
新闻记者的每一篇作品都不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要围绕“宣传群众、帮助群众、指导群众”的工作思路,让人民群众当主角,讲普通人的故事,寫普通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接地气,让人民群众真正从内心接受。
新闻工作者的双脚只有深扎基层,才能在人民群众实践的沃土上,感知群众冷暖,体察群众诉求,聆听群众心声,将现实生活生动而精准地刻画出来,把群众呼声真切而及时地表达出来,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人生追求。
新技术不断运用,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全身心置于人民群众当中,听取民众心声,书写时代生活,为社会进步鼓与呼。
从这一方面来讲,中央电视台的“走转改”节目报道,是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追赶的目标、前行的标杆,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做了样子。
在节目中,新闻记者们不怕苦、不畏难,深入新闻现场,以生动的情节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营造了浓厚的现场氛围,强化了报道的表现力,深深吸引了观众目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社会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越是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地方,越容易出新闻。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生活老师,新闻工作者要立足乡村舞台,双脚深扎大地,跑出好线索,写成好新闻。
有一年,笔者所在的镇里有一个叫王灶的村子发生了严重的龙卷风。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不少大树被连根拔起,当时笔者远在数十里外的娘家,一大早接到电话通知后,赶往灾区,一整天,拖着因病致残的左腿,陪着各路新闻记者到灾区一线采访,腿和脚都跑肿了,也没有退缩,最后采写的王灶村民抗灾自救的系列新闻先后被《东台日报》《盐阜大众报》《党的生活》等媒体刊用,受到了灾区群众的普遍好评。
事实证明,办公室里坐不出好新闻,新闻记者要想采写出读者喜爱的鲜活新闻,就必须深入基层一线,只有真正置身于新闻现场,才能有更真切的感受,才能够挖掘出更感人的好新闻。
时下,在新闻界刮起了一股浮躁之风和低俗之风。一些新闻工作者怕苦畏难,写新闻满足于 “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报摘摘、网搜搜,写成的新闻东拼西凑,枯燥、刻板,大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但增强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而且进一步拉近了与基层百姓的感情,从“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在思想观念、作风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新闻记者不但要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在与群众交流中获得滋养,而且要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能力素养。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加以辨别,用自己的大脑加以思考,全身心融入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用心写出精品佳作。
总之一句话,新闻工作者只要真正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当好上接党委、政府,下连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就一定能够站在高处,看清远方,写出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