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

2019-10-21沈佳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9期
关键词:南瓜面积测量

沈佳能

专家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习应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形式化。在《指向“问题意识提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我坚持以一定的社会生活情景为背景,将知识作为工具,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1  低年级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1.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

对着“丰收的果园情景图”呈现出的美丽画面,学生在欣赏赞叹的同时,可以自由地发表议论,但是极易出现这样的场面:學生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目的不同、观察水平不同,说出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说“小兔在玩”“小鸟在飞”,有的说“有苹果树,有梨树”,还有的说“树后面还有一座大山”……还有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能给你编成一篇童话。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不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问。在这时老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它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的魔法棒。例如:老师问:数数苹果树有几棵?梨树有多少棵?一共有多少棵果树?苹果有几筐?梨有几筐?鸟儿的只数是多少?小兔有多少只?有了这些提示,就让学生了解到,在数学课上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数学问题。

1.2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

例如习题:

第一盘5个,第二盘3个,第三盘1个,第四盘4个

①妈妈买了其中的两盘苹果,她最多买了几个?最少买了几个?

②小林想买7个苹果,从左边数起,他可以买第()盘和第()盘。

这道练习题呈现了许多内容,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读懂题意相当困难。我先慢慢读一遍给学生听,再带着学生几个字几个字读,让学生把所有的话都读一遍,大体有所了解,这时候不要等学生一读完就直接问他们“你会做吗?”,而是要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复述一下了解的信息有几条,都有哪些内容。再让他们找出关键词,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信息,把修饰性的词语去掉,把表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说,并且板书出来:两盘最多(    ),两盘最少(     )。左边第(    )盘和第(     )盘和是7个苹果。训练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记忆,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应用信息、提取信息是现代教育对人才的新要求,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1.3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有时候,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区分重要信息和一般信息。提取重要信息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有情境图,还有文字信息“今年结了20个南瓜,我身高7厘米,每筐能装4个南瓜,我身高35厘米……”,当情境图出示后,我说:“哎呀,有这么多信息,真乱。”我问学生:“你们能给这些信息分类吗?”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今年结了20个南瓜,每筐能装4个南瓜这两个信息属于一类。我身高7厘米,我身高35厘米这两个是一类”,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信息,同时把对话框内容分类进行板书。这样可以训练他们把相关信息综合考虑,摒弃无关信息,也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把整理好的条件,一类一类来处理。这时我又问:“那你能提出跟南瓜相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马上想到“20个南瓜需要装几个筐子?”而不会没有目的地去找与其不相干的信息。

1.4在巩固运用中培养发散思维

问题解决了以后,我经常会适时追问,达到举一返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我的口头禅是:“你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去归纳、总结,把单独的一个问题系统化。例如在《租车》练习中:有这样一幅情景图“21个同学去租车,每辆车限乘4人,至少需要租多少辆车?”同学们有的答5辆的,有的答是6辆,我向答案是6辆的同学询问:“算出的得数本来是5,你为什么说至少需要6辆呢?”。孩子回答说:“如果租5辆,还剩下1个小朋友,所以多租一辆”。我进一步提问:“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用桶装油的时候,饮料装箱的时候,蛋糕装盒的时候,用盘子装桃的时候等等,学生自己总结出:这都是用物体装东西的情况。真是总结得精彩及时!通过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2   从大脑知识建构看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脑中知识的建构质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前己有的知识和环境刺激的程度。这种新的学习观被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各领域普遍认同!

五年级案例:(学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

我们教室前面的花坛、草坪要整修了。听说工人是按整修面积计算报酬的。学生刚学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因此,当提出让学生来计算一下花坛的面积时,大家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

首先请大家观察教室前的花坛,画出花坛的草图,划分给四组分别测量。中间的圆面积,因为学生还没学,由老师直接给出面积。

接着开会议,讨论两个问题:

①要计算的面积需要测量哪几个数据?

②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一、二组的学生很快得出方案:要测的面积是一个梯形,需要测量上下底和高,就能算出面积。高的测量要注意与底边垂直,要带好三角尺,这样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第三组的学生说:他们测量的也是一个梯形,并指出测量的上下底和高。马上有学生质疑:这样计算,学校要多付工钱!于是第四组的学生讲:我有办法!指着图比划说这样量!但是大家觉得这样算,少付工钱也不合理。思考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拿出了他的方案,她说:把图1,、图2的面积补到图3,这样计算面积对双方就比较公平了。这个方案得到大家认同、称赞!

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面对问题的挑战,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创造性地应用割补法,最终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了自己的知识,较圆满地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

研究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

猜你喜欢

南瓜面积测量
南瓜灯
面积最少的国家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