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2019-10-21李国红
李国红
摘 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本文以东明县为例,全面分析了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为强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 资金 政策 科技创新
东明县地处黄河中下游,鲁西南平原西部,兴水治旱、发展农村水利事业早已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特别是近几年东明县实施的水利工程,为东明县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投入缺口大
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基础建设,井、泵、电、管、水泥、铅丝等需投入大量资金,平整土地、渠系配套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但国家补贴与群众自筹匹配均有难度。东明县地域辽阔,适宜发展水浇地的耕地多,地下水资源也不匮乏,因而更显得资金缺口大。投资主体单一,渠道不畅,落实难度大。上级拨款年初下不来,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农民前半年基本没有收入来源,待6—7月拨款下发时,农民农时已过,且打井配套工程还需一段时间,迫使效益向后推延。东明县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涝灾转化为河、渠防洪压力,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无法满足灌溉需要。
1.2政策引导不到位
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与集约化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按人平均土地忽略了劳力、科技、资金等生产力要素,不利于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以村为界,以户为界,制约了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已经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下,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改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条件,建立起设施完备、抗灾能力强、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水利设施体系。
1.3科技创新不及时
农村科技人才少,大部分农民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建井施工、电力、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田间配套工程等技术问题知之甚少,对国家配套政策、原材料、设备价格、各项费用也了解不多。而且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使得工程费用差距很大。如果没有充分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就会造成干部群众心里没底,开会动员没说服力,说话没人听,工作难度加大,即使勉强组织起来,也可能因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半途而废。
2 对策与建议
但是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特别是北方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仍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只有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才能够确保农村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2.1依靠体制创新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增加对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3]。合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基建、水土保持等各项资金,确保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列出重点项目,安排相当资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涉农部门也要多方挖潜,加大投入,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水利设施建设上的突出问题,保证该地区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条件年年有新的改善。
应建立农村水利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个人投资打井配套,开发水浇地。国家应提供政策优惠和信贷优惠,使投资者能在3~5年内收回成本,且有利可图。受益群众应配合搞好土地平整和渠系配套工作,以发挥土地的最佳效益。应尝试建立绿色水利基金制度,为水利事业募集更多的资金。金融、信贷、水利、电力、扶贫等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更多的方便。扶贫资金应集中使用,做到人随项目走,款随项目用。群众集资应严密组织,严格管理,防止损失浪费,保证工程需要,力争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2.2搞好政策引导,协调工作
当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较多,有利于土地的相对集中。要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水源定机井,以机井定地块,打破乡村界线,拆除农户壁垒,有井就用,有地就浇,最大限度地扩大水浇地面积。要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协调解决好农灌用电和人饮用电的费用负担,实现一井多用。同时,协调组织,真抓实干,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从而扩张数量,提升质量。
2.3加强技术服务
应以村为单位做好发展水浇地的技术规划,做到资源清、底数清、发展目标明确[4]。力争做到建设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直到把最后一块可耕地变成水浇地。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活现有小型农村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明确责权利,切实保护、开发和建设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真正实现投资经营者、农民及生态环境的三方共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主体运行机制,开阔市场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在遵守市场准入规则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兴办水利工程项目,切实增强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活力。
2.4加强管理,努力开创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新局面
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后,一些地方和群众将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加重农民负担等同起来,片面地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应该由国家和集体包揽,农民不再承担义务,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开展。为此,各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要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发扬自力更生的好传统,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搞好小型农村水利建设。各级水利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发挥行业管理职能作用,搞好统筹规划和业务指导,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开发、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有关计划、资金及开发、整治项目的管理,确保资金投入的作用和效益,各级、各部门应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新局面。
3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村水利建设的出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只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就一定能够促进农村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论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地位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6(2).
[2] 王英红.农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