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情温润,绽放幸福之花
2019-10-21罗宝明
罗宝明
摘要: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各种教育口号和教育理念孕育而生,回归教育本真让学生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凸出问题入手,分析了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各种因素和特点,进而提出拙见,旨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抛砖引玉,,望同行不吝赐教。
关键词:温润教育;个体发展;成功体验;教育本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的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或填鸭式教学,而是不断地发展着的全面教育,即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有着质的差别。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而基于家庭、地区条件、民族差别、性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方能适应当前的教育节奏和教育形势。无独有偶,了解学生个体发展和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呈现阶段性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意志都是不同的,即在知、情、意的建构中呈现阶段性。例如:婴儿在认知世界中,其思维是零碎的,不可能将不同的事物联想在一起,他们的思维大多停留在某个单一的事物上,他们一般通过触摸、敲打、舌舔等不断重复进行,最终对该事物有所感知。而学前教育至中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慢慢从前运算阶段过渡到具体运算阶段,直到成人的思维推理。然而,学生的发展也呈阶段性,即使是同龄人或同一学段的人,其思维的发展也出现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学习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而教学活动是学习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为相长的双边活动。学生只有融入到学习群体当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基于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座位,树立典型,合理搭配,构建一帮一,以优带差,以差促优,优差互补的良好学习氛围。
3.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首先,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是造成个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但我们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不同先天素质的儿童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其次,能力呈现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遗传、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从事的实践不同,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能力差异的研究,是教师掌握智能特点,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它可分为能力类型的差异,如有些同学的分析能力强,有些同学概括能力好等;还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智能超常,反之智力落后(低能);再者,能力表现早晚也有所不同,如人才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等。
最后,各个时期个体生理发展主要特征呈现个别差异。如处于童年期的学生的看、听、读、说、想也有所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有一定差别,有些学生观察时认真细致,有些学生观察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有些喜欢直观形象记忆,有些喜欢用谐音记忆、歌诀记忆、比较记忆、重点记忆等。
当然,造成个体间差异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习策略、情感意志、学习动机、有意注意、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家庭与地区条件等等。因此,了解个体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坚守教育本真,做到温润而暖心,让学生在收获与体验中获得愉悦,真真正正学有所长呢?
一、在德育中渗透以培养人格,陶冶情操
任何教学都有不同的教育功用。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生活指导法等。但常法则有,定法则无。教师应根据实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各门学科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人生观的教育,把教学过程视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具体过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因素、行为习惯,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班级体,运用榜样激励法,恰如其分地树立先进人物、学习标兵、劳动能手等。还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改变,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二、在智育中拓展以涉猎知识,提升能力
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各种能力。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培养符合其自身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反应灵敏的学生,在不影响其学习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思考题、智力题让他思考;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先易后难,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教学,优化设计,以趣促学。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各尽所能,取长补短,以能力促进智育,以智育提升能力。
三、在美育中熏陶以领悟审美,丰富情感
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美育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功能,其以熏陶人的意志为核心,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对自然美、社會美和艺术美的渲染,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根据不同性格,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符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有些学生喜欢画画,教师就应挖掘其绘画的天赋;有的学生喜欢唱歌,那就应激活其音乐的细胞;有些学生喜欢文学,那就应引领其通往文学的殿堂。总之,让学生理解美,塑造内在美,甄别真善美,不断超越自我。
四、在体育中锻炼以自觉磨砺,锤炼意志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科学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练其坚强的意志,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通过组织开展体育课,早锻炼和早操、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种竞赛等,让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成分地展露自我,从而树立起自信,增强责任感。
五、在劳育中实践以亲身操作,感悟生活
在小学教育中,劳育具体指劳动教育,教师应借助劳动课,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工厂、实验基地、生产基地等参观、劳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劳动积极性,在劳动中加强纪律教育,树立“我劳动我光荣”,在活动中培养集体感,培养其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为后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条件。
六、在关爱与陪伴中增进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最长情的教育是陪伴,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人生中重要的两个他人,一旦陪伴缺位,个体将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俗话说遇到好老师是学生一生的福气,因此我们理应做好学生身边重要的他人和贵人。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在教学中真正建立起一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并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学生,以身作责,深入细致的工作,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者对学生应多加鼓励,少些指责,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着成功,进行成功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快乐,也使其树了学习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 《教育原理》: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4] 《心理学》: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那洒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