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9-10-21袁术

健康前沿 2019年5期
关键词:磁共振诊断

袁术

摘要:目的:研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另选取同期前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及磁共振检查。设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1)实验组经CT诊断结果显示,正常20例,占40.00%、异常30例,占60.00%,早期病变28例,占56.00%;经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正常12例,占24.00%,异常38例,占76.00%,早期病变36例,占72.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经CT检查,化脑、病脑、闹囊虫病及隐脑发生情况分别为3例、4例、2例、3例;经磁共振检查,分别为8例、13例、14例、8例;参照组经CT检查之后,发现3例存在轻微脑萎缩;经磁共振检查后发现了6例腔隙性脑梗死,其他体检者均为正常。结论: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临床联合应用可充分结合其优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CT;磁共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临床中是一种由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感染后患者可出现发热、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局限性神经损害体征等,对其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确保治疗效果。本院就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采用CT及磁共振检查开展研究,旨在为明确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另选取同期前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实验组男性27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45.6±1.2)岁;参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70岁,平均(45.4±1.4)岁;2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χ2/t检验得出P>0.05,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基线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采用CT及磁共振检查,CT机为GE16层螺旋CT机,磁共振为GE1.5T核磁共振机;检查工作及流程均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执行,并将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检查结果由1-2名经验分数的专业医师进行观察和评定。

1.3 研究指标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诊断结果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评定,分为异常与正常[2]。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在处理数据时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表示,采取卡方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枢神经感染患者CT及磁共振诊断结果

实验组经CT诊断结果显示,正常20例,占40.00%、异常30例,占60.00%,早期病变28例,占56.00%;经磁共振诊断结果显示,正常12例,占24.00%,异常38例,占76.00%,早期病变36例,占72.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诊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主要表现为低密度斑块或弥漫性脑水肿,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节状强化等密度灶、结节状多发现散在低密度灶、环状强化多发性散在低密度灶及脑室扩大或合并脑萎缩;而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主要表现为多种T1、T2异常型号,包括多发性、不规则长T1、T2等异常信号、逗点状短T1、T2异常型号多发性囊状或圆球状长T1、T2异常型号,少数患者可出现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等。

2.2 检查病变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化脑3例,占6.00%、病脑4例,占8.00%、闹囊虫病2例,占4.00%、隐脑3例,占6.00%;经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其中化脑8例,占16.00%、病脑13例,占26.00%、闹囊虫病14例,占28.00%、隐脑8例,占16.00%;结果显示磁共振检查效果较好。而参照组体检人员检查结果显示,经CT检测发现3例存在轻微脑萎缩;经磁共振检测发现6例腔隙性脑梗死,其他体检者均为正常。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系统之一,虽然对于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受到感染,便会诱使脑炎、脑水肿、结膜炎、脑膜脑炎及脑脓肿等疾病发生,从而对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威胁。据临床资料[3]记载,上述疾病的形成均为病原体和疾病呈现的方式,由于种类较多,导致临床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困难程度得到提高。目前临床多采用CT及磁共振诊断,能够准确对临床各内外科疾病进行确诊。其中CT具有无创、便捷、方便、直观等特点,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能够对患者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及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进行诊断,但分辨率较低,对于部分病灶或血管畸形较小等情况无法进行分辨;且无法准确区分伪影较多、骨骼重叠的后颅凹和颅底的诊断;而磁共振检查需要利用放射线,虽然能够明确患者具体病灶及软组织情况,但操作相对不方便,且放射线可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辐射伤害,故而有必要围绕其开展研究,明确其优劣。本研究结果,采用CT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均具有一定诊断效果,但想要准确提高诊断准确率,应将上述2种检测方法进行结合。

综上所述,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采用CT联合磁共振诊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參考文献:

[1]张丽华,顾志娥. 皮脂腺囊肿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护理体会[J]. 哈尔滨医药,2016,36(5):585-586.

[2]艾英,赖力,杨靖逸,等.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807-809.

[3]蔡亮,潘砚章.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163-164.

猜你喜欢

磁共振诊断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