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布氏杆菌病防治要点

2019-10-21祁世荣张小英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防治要点

祁世荣 张小英

摘要: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会对养牛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该文就牛布氏杆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进行具体介绍,同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牛;布氏杆菌病;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4.070

0引言

随着我国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牛群养殖数量得到明显提升。牛布氏杆菌病作为养牛时较为常见的生殖传染病,一旦发生会导致母牛出现流产或不孕的情况,给牛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直接威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近年,我国各个地区间畜牧交易变得愈发频繁,使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养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做好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病原

牛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布氏杆菌,该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不存在芽孢以及鞭毛,无法运动,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姬姆萨染为紫色。布氏杆菌可以对葡萄糖进行有效分解,但是无法分解甘露醇,对明胶也不存在液化作用。布氏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在阳光直射下或70℃的高温条件下,仅10 min布氏杆菌就会死亡[1],在腐败的病料中布氏杆菌会迅速丧失活力。

布氏杆菌不会产生外毒素,但却能产生较强毒性的内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胞壁脂多糖,会导致感染机体出现发热的情况,同时会损害其生殖系统。另外,布氏杆菌还能生成透明质酸酶,这种酶可以对细胞以及细胞间的连丝进行有效溶解,进而使病原在局部得到更好的扩散,起到辅助侵袭的作用[2]。布氏杆菌还会导致全身性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可能引起患病机体出现关节炎以及脓毒血症。布氏杆菌作为典型的人畜共患菌,饲养人员、防疫人员以及兽医等都是布氏杆菌病的高发人群。

2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牛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通常为病牛以及带菌牛。若公牛患病,其分泌物以及排泄物中可能携带大量布氏杆菌,若母牛患病,其胎盘以及羊水中也会携带该细菌。病牛或带菌牛将布氏杆菌排放到环境中后,该菌会在空气中漂浮且随着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进而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使该地最终成为疫病发源地。布氏杆菌主要利用消化道进行传播,如果健康牛只食用或接触了被污染的水源以及饲料都会导致该病的感染。另外,呼吸道以及皮肤等器官也会导致该病感染。除了与病牛以及带菌牛的食物以及空气等进行直接接触外,布氏杆菌也可以进行间接性传染,例如携带布氏杆菌的蚊虫也会导致该病的传播,进而导致牛群的大量传染。

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生不存在明显季节性,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发病率较高。如果没有及时清扫牛棚并做好消毒工作,牛群存在营养不良等现象,就有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犊牛以及老年牛只患有布氏杆菌病的概率较低,成年牛以及母牛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怀孕母牛一旦患病极有可能出现流产现象,但是经过多次流产后,母牛流产的概率会逐渐降低。部分病牛在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条件下也可能会自然康复,但是其体内仍然会残存大量的布氏杆菌,这些病菌会随着其排泄物出现在外界环境中,进而导致其他牛只患病。

3临床症状

牛只在感染了布氏杆菌后,常因呈现出隐性性状而不容易被发现,发现时通常已经出现了流产等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不超过180 d。犊牛患病后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病公牛在经过潜伏期后会出现阴茎红肿、睾丸炎、滑膜囊炎以及关节炎等症状;母牛患病情况较为严重经常导致流产,这也是该病造成的最大危害。母牛在经过感染以及潜伏期以后,因其感染数量、时间以及潜伏期长短各不相同,因而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出现流产现象,但是主要集中于妊娠5?7个月。母牛在流产后,其所产胎儿多为死胎,部分患病母牛可能会生产出软弱犊牛;患病母牛常出现胎衣粘连不下的现象,同时生殖道发炎,阴道黏膜内壁出现大量红褐色颗粒状结节;在流产后的2周内,患病母牛阴道内不断排出褐色并伴有恶臭味的黏液;另外,后期部分患病母牛还会继发慢性子宫炎以及卵巢囊肿等与生殖器官相关的疾病。

4诊断方法

4.1细菌学诊断

细菌学诊断方法就是对流产胎儿、乳汁以及分泌物中的细菌进行仔细观察并判断。具体措施:首先,如果牛只患病的同时出现流产现象,在其胎盘绒毛膜附近存在大量的布氏杆菌,尤其是在其水肿区边缘,数量更为明显。在获取胎盘组织后将其制作为涂片,染色后进行镜检,如果皮细胞上存在病菌,则表明该牛患病;其次,在初步诊断工作完成后,还需检查流产胎儿的分泌物以及胃液,例如对胎儿胃液检查中可以将其接种于马丁琼脂斜面,在检查分泌物或牛奶时,可以将100 mg放线菌酮、2 500万IU杆菌肽、600万IU乙种多粘菌素加入马丁琼脂中,接着立刻倾注平皿,通常在此过程中牛奶中含有病菌会随着牛奶不断上浮,因而可以通过分离培养的方式檢验奶皮,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成功率。另外,接种豚鼠也是较为常见的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杂菌对病理材料的污染。以牛奶或胎儿组织作为接种材料并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为豚鼠接种,在接种后的5周时间内,结合豚鼠的接种情况对其进行剖杀以及去淋巴结培养,一旦豚鼠发生变态反应则可确定其感染。

4.2血清学诊断

4.2.1平板凝集法

平板凝集法是将清洁的玻璃板划分为4 cm小格,同时将血清样品以及抗原滴加入其中,通常在每5格内放置1份血清样品。对玻璃板采用酒精灯加热或者将其置于凝集反应箱进行加热,通常需要在30℃的环境中加热5?8 min,观察凝集现象。如果液体混合均匀则表明没有发生凝集现象,此时检疫结果即为阴性;如果液体混浊存在凝集块或者颗粒状物质则为阳性。可以结合液体的混浊程度、凝集块实际的大小以及形态对凝集程度进行有效区分。

4.2.2全乳环状试验

全乳环状试验是针对奶牛开展的布氏杆菌病检疫方法[3]。首先采集奶牛的乳汁并将其加入无菌凝集试管中,接着加入抗原,待其混合均匀后在37?38℃的条件下恒温60 min,判断检疫结果。要注意在采集乳汁前必须做好乳房清洁工作。

5防治措施

5.1加强宣传

相关主管部门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以及展示栏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牛布氏杆菌病的宣传,帮助养殖户以及大众充分认识牛布氏杆菌病的危害,尤其做好基层兽医人员以及一线饲养人员的宣传工作,提高养殖户对牛布氏杆菌病的认识,使其科学开展养殖工作,进而防止因饲养工作不当导致牛患布氏杆菌病。

5.2坚持自繁自养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以及胚胎移植技术等各种牛培育的先进技术,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减少从外界引种,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科学规范圈舍建立、日粮供应、饲养以及疾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据可依,使养牛产业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5.3加强检疫

在日常饲养中,一方面要做好牛只的引种检疫工作,另一方面也需做好牛群疫病的检疫工作。在对牛进行引种时,必须严格查验其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以防将带病牛引入养殖场内,同时对引进牛只要做好隔离饲养工作,只有确保其无病后才可以进行混群饲养,严禁在疫区进行引种。

5.4做好饲养管理

在养殖场内建立完善的疫病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免疫防疫档案,对健康牛只发放健康证,进而保证其有证可查,可以有效防止市场上患病牛只的流通。另外,对牛群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隔离饲养检疫为阳性的病牛,合理分群健康牛只,由专人开展饲喂工作,对患病牛只的流动进行限制,同时对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防止其直接接触患病牛只。在养殖场内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制度,进而有效减少牛群与外界人员以及动物间的交流。

5.5净化牛群

对患病牛进行淘汰处理,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彻底消灭传染源,同时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患病牛只向市场流通,进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牛群净化工作必须在防疫人员专业的监督指导下开展,以防因违规操作而使该病传播及扩散[4]

5.6严格消毒

为有效杜绝牛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及扩散,在养殖场内应建立适宜的卫生消毒制度。对于养殖场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定期进行彻底消毒。还需严格清洁及消毒养殖设施、器具以及垫料等。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用浓度为1%的消毒灵以及浓度为10%的石灰乳等各种消毒药物对患病牛只污染的环境进行紧急消毒,采用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对牛只的皮毛进行消毒。患病牛只的羊水、流产胎儿、分泌物以及胎衣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5.7免疫接种

目前,牛布氏杆菌病较为常见的疫苗为布氏杆菌19号苗。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内对牛犊进行接种,18个月时再进行1次补种,其接种剂量通常为5 mL,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

6结束语

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具备较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旦发生不仅会损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而在养殖中必须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以防该病出现大范围的暴发。

参考文献

[1]季善军.牛布氏杆菌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獸医文摘,2018,34(5):133,145.

[2]张在华,张丼,孔祥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现状及防控策略[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3):119.

[3]单连晓.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1):32-33.

[4]董鹏,宋建臣.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5):265.

猜你喜欢

防治要点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书写要点(十四)
书写要点(十二)
书写要点(十一)
书写要点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轻灵中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