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前特殊儿童教学活动的原则与方法

2019-10-21陈海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

陈海敏

摘  要:教育民主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使得特殊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到了学前特殊教育的说明。但一直以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要求,展开具体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关键词:学前特殊教育;教学活动;原则与方法

引言

聚焦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还是自闭症儿童等,都应该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下得到尊重。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此类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状况,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旨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特殊教育,并参与其中。

1.前特殊儿童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1.1 补偿性原则

补偿性原则顾名思义,即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以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补偿式教育,抵消他们存在的先天损失。在这一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都进行了有关内容的研究。以心理学为例,心理适应机制的内容研究可以了解到个体因身心缺陷所产生的偏差,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帮助这些儿童接受教育,并更好地“康复”。虽然无法完全帮助其恢復正常能力,但可以防止其被社会边缘化。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综合利用有利因素或是其它教育资源,让教育补偿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1.2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即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与其身心发展的需要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与环境。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进行了0-8岁儿童发展适应性教育的研究工作,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儿童在其成长和发展环节都具有其需求个特点,即便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儿童们,他们也应该具有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创造机会与其它正常儿童展开互动。所以,教师有必要去收集有关学前特殊儿童的资料,了解他们的能力与需要,在此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

1.3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强调学前特殊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获得发展。所以,教学应该具备指向性与发展性。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儿童发展,包括其创造性、革新、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发展不仅包括智力方面,还包括身体发展、情志发展、素质发展等。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应该得到发挥,让他们具备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障碍儿童。

1.4 生成性原则

在教育实践环节,任何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来作出相应的调整,即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其健康成长。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按照儿童的发展状况来对教学进度展开调整,强调个性化教学设计的生成性原则。具体来看,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与变化趋势非常重要,学前特殊儿童从学习到实现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所以,只有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因生成性元素而变得更加精彩[1]。

2.学前特殊儿童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本身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元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框架。在这里我们以手动活动为主要案例,利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作为时间段,让一些具有自闭症、听力障碍、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包饺子”这一活动来表达对于节日的喜爱。

2.1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即让儿童学会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饺子的形状、大小等,并且通过不同过程来最终制作。当然这里的包饺子并不是直接利用面和馅来进行,而是以橡皮泥作为代替。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向儿童介绍春节的含义,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并且有吃饺子的习俗。此时将提前准备好的饺子端上来让他们品尝,在品尝过后教师开始提问并引导进入教学内容当中,即如何自己动手“包饺子”。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如何“揉面”、如何“和馅”等,利用橡皮泥进行操作。之后,让儿童也能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成功完成目标。总体来看,虽然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但通过活动目标的确立后,我们实现了对于特殊儿童的个别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进行操作。例如本次活动当中,特殊儿童进行操作时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才能有效地体现活动后的成就感[2]。

2.2 活动总结

整体来看,诸如此类的集体教学活动下的指导原则不仅强调了对于个体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个别指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活动中通过真实的品尝饺子来自然导入“包饺子”这项实践行为,不仅让他们了解到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深化了对于食品的理解,成功地将活动导入与儿童个体感知相结合,多维度地促进其健康发展。前文也提到过,关注儿童发展并促进儿童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便是特殊儿童也有着发展的必要性。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活动实施都要符合学前特殊儿童的适应性发展要求,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这一昂以来,通过感性引导,帮助他们建立了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对应联系,将多种教育手段融入活动之中并服务教学目标[3]。在活动结束后还应开展评价,在评价指标的指引下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收集有用信息,为教育工作获取经验。

3.结语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学前特殊儿童失去了一部分的体验,也失去了一部分表达自己看法和体验的机会,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方案,要思考如何根据个体特点来保障教学效率,这也是一直以来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次研究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活动开展进行了分析,而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在明确研究主题的基础上,针对其身心发展规律展开个性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郭绒,左志宏. 浅析学前特殊儿童教学活动的原则——以手工活动《做饼干》为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17(3):60-62.

[2]  孙刚成,何晓溪. 瑞吉欧教育方案对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启示[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19-21.

[3]  李欢,王苗苗,孟万金. 试论学前特殊儿童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J]. 中国特殊教育,2013(4):8-11.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浅谈幼儿园户外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的要求及组织实施的策略
由心出发,创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活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