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构建与运营
2019-10-21夏文燕
夏文燕
摘 要:科学传播已成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挥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传播体系作用,激发科技传播活力,形成良性运营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良好风尚非常重要。文章从探讨政府在新时期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入手,研究回答如何搭建更加高效、科学的科学传播体系,处理好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体系与其他科学传播体系之间的关系,解决政府激发科学传播事业活力,同时,引导、制约和监督其他科技组织参与科学传播。
关键词:政府;科学传播体系;构建与运营
1 政府科学传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1.1 科学传播体系的涵义和结构
(1)科学传播体系涵义:科学传播是传播的一部分,科学传播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体系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国家科学传播能力的重要保证,担负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扩散的重任,旨在促进国家范围内的科技知识有序传播。
(2)科学传播体系结构:按照传播渠道来划分,由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媒介既有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也有新兴的互联网以及传播影响主力移动互联网、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网站、论坛等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政府主导特征鲜明的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部分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网站等。
1.2 政府科学传播的角色定位
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如今的政府科学传播,更加重视形象设计,尤其在传播中,还要特别凸显人性关怀,要注重将冷科技与热生活联系起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要表现出高度负责的态度,满足受众的期待,对曲解的科技新闻甚至是谣言,要能及时辟谣。要体现工作效率服务新闻报道,对于最新颁布的各行业科技规范,要快速解读,服务个体。要展示科技发展信心,赢得公众信任,对未来科技政策、规划路线图等要及时传播,弘扬正能量。
2 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局限和不足
2.1 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构成和运营
2.1.1 政府科学传播体系构架的构成
政府科学传播体系具体划分,可分为信息源、价值取向、发布人、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几部分。
(1)信息源: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科技部门,以市、区、县的科委、科协、教委、科技馆等实体力量为主要支撑)、科技领域事业单位(科技研发教育部门、科技咨询机构等)、还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
(2)发布人: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各部委办局各相关负责人、各高校科研院所权威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普工作者。
(3)传播内容:指令性内容,包括国家科技大政方针和政策文件;解释性内容,包括对公众关心的科技事件进行解读,对科技谣言及时辟谣;宣传性内容,包括在公共危机事件如疾病传染、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发生时的应急科普,缓解社会管理危机。
(4)传播渠道:政策文件、报纸、电视、广播,包括官方新媒体(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直播平台)。
(5)受众:公众(更偏向于针对科技工作者、科学爱好者的传播)。
2.1.2 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运营模式
在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体系中,科学传播有着自身特点,基本遵循从上至下的运营模式—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播运营模式。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和组织,作为国家形象的集中代表,在科技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国家科技形象和各国科技重大决策的宣传中起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和组织,作为上级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传播科技信息、主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要通过政策文件、报纸、电视、广播、官方新媒体的渠道向外传播。政府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从公众、媒介那里得到信息反馈,科技信息传播,不仅沿着政府到媒介再到公众的线路,而且,它还是个回路,还能反向传播,沿着从公众到媒介再到政府的线路传播。
2.2 政府主导科学传播体系的局限
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现代传播体系的变化,这种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2.2.1 机制呆板,新闻需要“走程序”
目前,在重大科技新闻报道面前,传播行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比如,有些比较重大的稿件,媒体刊发稿件前需要经过内部审看程序、相关部门审看后才能刊发。一些不需要审看的,也要在事先订立的采访报道计划框架中开展采访工作。
2.2.2 内容生硬,缺少感情色彩不亲民
由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为保证严谨和准确,内容和形式就会较为单一,而且还缺少感情色彩,在表述语言风格上,也显得不够亲民,不够时尚。相对僵硬的传播风格大大降低了傳播效果。
2.2.3 传播较慢,瞬间引流能力较弱
当下,传播模式多样,让不少新闻一夜刷屏,让新闻事件和人物一夜爆红。与这种现代传播模式相比,由于传播形式的“传统性”,粉丝数量不可与微博大咖和热门微信号相比,传播面也相对狭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不易在第一时间激起全民话题,引发爆发式的传播效果。
2.2.4 互动较弱,受众互动满意度低
互动性差,是由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最为薄弱的一环,是其致命缺点。与其他参与科学传播的组织相比,政府主导的科学传播比较重视传播端,而易忽略反馈端。经常会出现回复留言不及时,汲取受众建议不及时以及接受批评建议不及时等问题。
3 我国政府参与科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3.1 政府参与科学传播的具体措施
作为科学传播的主力,政府发挥科学传播中作用的具体措施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发挥主导力,转型科学传播体系
政府参与科学传播,就是要向着“促进政府科学传播向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活力的现代科学传播力量”转型。
但转型并不意味着改变政府传播的主导地位。转型其实还是要以政府传播为核心向周围拓展。发挥政府科学传播主导力,就是要树立政府传播权威,对科技信息传播信息源进行有效掌控,并对传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3.1.2 归纳新路径,建立上下互动模式
政府参与科学传播,要形成有序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新路径,建立上下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能有效开展上下互动,将政府科学传播宗旨和定位贯穿民间组织始终。同时,将其他科技组织开展科学传播的实效及时反馈给政府。
3.1.3 规范传播力,监督良性循环发展
在发挥其他科技组织效用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其他科技组织的传播力。由于其他科技组织参与科学传播会有分散、内容形式不受完全控制等特点,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传播行为、渠道、内容、反馈等。政府在参与科学传播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监督良性循环发展。
3.2 政府参与科学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政府参与科学传播,对整个科学传播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参与科学传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 政府科学传播模式尚显“呆板”
政府要主动与媒体协同,将自身的客观形象通过媒体表达出来,防止媒体对政府行为的误读和曲解,在事实传播和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地位。
在科学传播中也是一样。政府要改变科学传播模式的“呆板”形象,要主动与媒体,特别是其他科技组织协同,不能一味地说优点而掩盖不足,敢于承认弱点有时反而会赢得更多掌声,改变政府传播形象。
3.2.2 政府行政干预科学传播仍然存在
科学传播,一是科技信息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所以,像传播哪些内容,朝着哪个方向传播,传播预想有哪些效果,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政府决定或者控制的。二是在传播过程中,政府也存在舆论监督,一旦发现有违科学实践或者有悖于传播精神的事件,就会中断传播。
3.2.3 政府放管承接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政府放管其他科技组织,或让其他科技组织承接科学传播的工作还具有偶发性,放管和承接的机制尚不健全。在放管方面,给予其他科技组织一定自由空间发挥其科学传播作用,比如当下不少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号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承接方面,多以传播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
4 构建运营高效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对策
转变管理思维,激发政府科学传播活力。政府建立新型科学传播体系,首先要转变的是管理思维,转变陈旧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政府科学传播活力。
转变政府科学传播模式和机制有3种方式。
4.1 创新立体化传播模式平台
一是政府要主动参与到新媒体传播中去。这就是说不因为新媒体传播存在鱼龙混杂、控制较为困难的情况,而产生传播排斥。一方面加强立法和监管,更重要的是主动融入参与,及时更新政府网站信息,开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在面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时,更要及时借助新媒体传播,形成完善突发事件新媒体传播处理机制。
二是政府要优化政府新媒体传播格局。一方面,要优化新媒体平台传播路径,科技新闻发布不仅要依托传统的新闻发布会、传统媒体传播,更要做好网络平台发布工作。另一方面,要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者和传播平台,与网络辟谣机构合作,打击谣言和山寨传播机构。
三是政府是要创新立体化传播平台。加强政府官方网站的建设,利用自己的网络话语平台,加大传播力度。协同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民间网站,对于网络上的公众观点、评论和意见及时反馈,进一步改进从而赢得公众认同。提高政府网络平台管理队伍专业水平,扩大平台的话语表达和传播影响。
4.2 改进传播的语体和内容
语体:政府要改进自身的传播语体,政府主管的科学传播,还需要在传播语言上做到准、短、实、趣,表现方式上做到图、文、影、音并茂,沟通方式上做到全面立体,把握好时尚、活泼的度非常重要,发布公众更爱阅读、有趣、具有亲和力的内容。
内容:在传统科技新闻发布中,政府喜欢以通知、文件或活动方案为发布内容,如若改进发布内容,就需要政府切中宣传亮点,能针对性地梳理媒体所需、公众想知道的内容。政府要多了解公众究竟需要什么,在发布和传播内容时,多关注与公众的密切相关的内容,多问公众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4.3 探索其他科技组织合作模式
模式合作:在科学传播模式上,开展广泛合作,政府科学传播体系的地位不再高高在上,要摆平心态,通过其他科技组织開展形象塑造,着力提升政府形象,让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和公共议程三合一。
内容合作:围绕共同议题,开展各自层面的传播工作,比如对于重大科技政策的解读,政府科学传播体系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解读,体现语言严谨和解释严谨。而其他科技组织则可以从实际贯彻应用方面,以列举的方法,举出一些生动事例,给公众解释政策或者给特定科技群体带来实际利好。
反馈合作:除了传播和内容合作方面,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合作,就是传播反馈的合作。其他科技组织由于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所以在收集公众信息反馈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对公众对传播内容在线上留言或者线下座谈的反响的收集,反馈给政府作为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规范、改进和完善科学传播行为,提升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会,陈显中,陈岩.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传播[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146-147.
[2]温亮明.政府微博信息传播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4):78-79.
[3]任福君,尹霖.科学传播与普及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郑念.科学传播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谢清果.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曾国屏.科学传播普及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德博拉·布鲁姆,玛丽·努森.科技记者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8]沈秋坦.科技危机传播中政府、公众与媒体关系的探析—基于科技危机事件的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9]许珂.科学传播的主体及其责任研究[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第3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2009.
[10]吴永懿.科技新闻传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对策分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11]吴永懿.科技新闻传播中的政府作用及对策分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