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社会“优势群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探究

2019-10-21孙雯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分析

孙雯

摘 要:近些年,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转变,我国的暴力犯罪逐渐增多,其中出现了新型“优势群体”犯罪的现象,犯罪过程呈现高智商、高隐蔽和暴力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外界因素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犯罪主体心理和思想层面的问题,比如认知和人格缺陷等,再加上不健康的心理优越感,就容易导致残忍的暴力犯罪。

关键词:优势群体;暴力犯罪;心理学;分析

引言:

优势群体指拥有高端的社会资源,在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占有优势的群体,这种优势成为部分暴力犯罪者的便利途径,他们借助于自身在社会资源和权力方面的优势从事犯罪行为,这样的暴力犯罪往往不是源于物质财富的匮乏,而是心理层面的精神缺失。本文主要概述了优势群体的分类和其暴力犯罪的特征,并且分析了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以及造成不良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一、优势群体的暴力犯罪

在对人与物的侵害行为中,暴力犯罪泛指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目的的犯罪行为,其是一种情节严重、主观恶性大的犯罪行为,需要接受刑法和司法机关的制裁。当前我国对于暴力犯罪的行为规定多种多样,其行为表现为通过暴力手段侵害人或物,蓄意危害社会安全,或者是侵犯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暴力犯罪呈现出多发性、突发性、地域广、流窜性强的增长趋势,呈现出下述特征:

一是犯罪的暴力性指数增加,甚至出现了多人伤亡的群体性暴力案件,严重地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定秩序;二是犯罪的主体层次变化,较之前的暴力犯罪人群主要为流窜犯罪或惯犯,这类人文化层次不高、生存技能薄弱,自我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为社会中弱势群体。但是近些年暴力犯罪人群中出现了低龄化青少年人群转变和高智商的精英优势群体犯罪增长的现象。

优势群体也就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社会精英分子,这类人群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类群体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让人对于传统观念中的暴力犯罪产生了新的疑问。此类人群知法理、明事非,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该群体与弱势群体间有相反的特征,基本可以分为下述几类:

一是官员群体,主要是指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和地位的官员阶层,比如国家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者;二是商人群体,这些人掌握着行业的领先技术和水平,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较高,主要是指商业领域的中高层管理者和领导者;三是学者群体,这些人知识渊博,掌握着高端的专业技术,走在学科的前沿领域,主要是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家医生;四是其他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以及文化水平的优势群体,主要是指知名律师以及各类专业设计人员等。总之,优势群体包括的人员较广,基本可以从知识能力、社会地位或者经济能力等方面加以区分[1]。

二、优势群体暴力犯罪的心理结构

比较于传统的暴力犯罪,优势群体作为主体的犯罪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从心理机制来分析,会发现这类人的心理结构具有下述问题。

(一)认知

只要研究暴力犯罪必须要考虑犯罪的心理机制,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2]。人们借助于认知来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这是个体发展的必要途径。很多优势群体中的人员虽然占据了丰厚的社会资源,但是却并未形成正确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具有较多攻击行为的人更多的是将有关的信息解释为“别人对我不尊重、对我怀有敌意”,因此,也表现出对对方的敌意行为,即认知产生不协调。社会认知不协调也是致使暴力犯罪的因素,也就是说这些人拥有相当的知识、财富和社会认可,但是他们并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世界中迷失自我。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看到少数人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心理产生巨大反差,自身的优越感受挫,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道德与法制立场,导致以错误方式行事,走上暴力犯罪之路。

(二)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具有情境性、暂时性等特点,对于暴力犯罪者而言,尤其是作为优势群体会处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维持外在的优越感,他们往往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生活中缺乏情绪释放的机会,再加上长期的认知不協调,一旦出现情绪爆发的情况,往往会对做出非常极端的暴力犯罪行为。另外,部分优势群体在自我发展中经历了很多挫败,内心对于社会与他人有怨恨心理,一旦有足够的权力和机会,再加上外界轻微的刺激,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狂躁的情绪,对于让人升起非常大恶意,在情绪不断积攒的情况下,蓄意做出越轨的行为[3]。

(三)个性

个性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这与个体的后天养育和自我成长有很大关系,是推动个体行动的主要因素,也是暴力犯罪的主要动机,部分优势群体人员的自我个性中存在隐性缺陷,再加上受不良作风的强化,最终会导致暴力犯罪。比如强烈的精神匮乏感和控制欲、变态的性欲望等,都会成为暴力犯罪的源头,也有部分人员存在畸形的精神需求,这种强大的内心渴望往往会促使他们去实施暴力犯罪。在现在的情况中,部分优势群体的人员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甚至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但是在这些伪装的背后是欲壑难填的内心黑洞,和阴暗与傲慢的心理状态,这是导致这类人实施暴力犯罪的心理动机之一。

三、心理结构的形成

(一)养育环境

这是造成所有暴力犯罪的关键因素,部分优势人群本身的养育过程存在很大问题。养育环境包括幼年时家庭氛围和学校教育,从心理学上来说,七岁之前的养育会奠定个体的生命底色,儿时养育出现问题的个体需要经历后天的自我成长才能摆脱潜意识中的阴暗与暴力成分。很多教育程度很高或者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也会养育出暴力的孩子,所以养育环境中的经济因素并非导致这类人犯罪原因,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婴儿期或者童年期的重大创伤,比如被长期的性侵、殴打、遗弃、羞辱等,无法获得家庭温暖的养育和支持,逐渐形成了不良的思维模式,这样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两种形式来化解内心的恐惧感,一种是自我伤害和沉沦,另一种就是报复他人与社会,体验畸形的快感[4]。

(二)家庭环境

在健康的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会给予彼此物质和心灵的支持,满足成员对于亲密关系和自我存在感的渴望,但是对于部分优势群体人员来说,在长期固化的生活中,心智和思维都逐渐僵化,与家人的相处出现问题,无法体验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模式,内心阴暗的部分无法被转化,就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寻求释放的机会。在现实情况中,很多优势群体人员在实施残忍犯罪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静,反侦察的能力也很高,这类人往往与家庭的关系存在严重问题,无法建立起正常的关系模式,所以依靠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方式来发泄。

(三)自我优越感

在部分优势群体人员的认知中,由于自己占据了很多的社会资源,而形成在不健康的自我优越感,非常关注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无法忍受任何的匮乏感,但是对于他人的处境缺乏同理心,有物化他人的心理机制,非常热衷于控制和占有,一旦出现利益受损或者臆想自己被不公平对待,往往会生出极端的报复心理。或者由于过分的优越感和极低的意志力,往往会借助于自己在职权、工作和智力方面的优势,蓄意谋划极端的暴力犯罪。比如很多中高级职能管理人员和医生的隐性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主要就是源于心理层面的匮乏感和不良认知,以损害他人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虚假的自我优越感[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势群体的暴力犯罪与传统犯罪形式有所不同,这类人大都不是由于物质原因犯罪,心理需求是他们犯罪的主要动机,所以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分析优势群体的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价值,对于犯罪预防和矫正具有指导价值。总体而言,需要从罪犯的认知、人格以及情绪方面来研究,全面了解罪犯的教育、家庭和成长背景,以此分析导致这类人暴力犯罪的心理动机,发挥心理研究在暴力犯罪预防和矫正方面的意义。

參考文献:

[1]关晓杨. 缺陷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扈某犯罪心理的剖析[J]. 法制博览, 2017(36):26-2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文静, 王全权.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原因及对策分析--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 25(8):121-123.

[4]杜妍, 张峰, 夏嫣雨, et al. 边缘型人格障碍与犯罪[C]//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 0.

[5]曲歌. 当代社会“优势群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探究[J]. 山西青年, 2017(16).

猜你喜欢

心理学分析
“没有用”的心理学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什么是心理学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