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术在天牛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探究
2019-10-21许小过郭从军
许小过 郭从军
摘 要:天牛对悬铃木生长有极大危害性。本文以具体项目为实例,通过关键技术、防治效果、预期成效等方面介绍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天牛综合防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生物防治;天牛;肿腿蜂
天牛虫灾是我国林业第三大昆虫灾害类型,对作物栽培、林业生产、建筑木材和园林绿化造成严重威胁,天牛虫害在园林绿化中,轻者影响景观树种观赏美感度、生长态势,重者导致景观树种死亡。天牛寄主范围涵盖行道树、防护林、绿化树木和树桩盆景,其中尤以乔木受害最为严重,少数种类危害草本花卉。
一、天牛危害及传统治理方式情况介绍
(一)天牛的危害原理
天牛在幼虫阶段,钻蛀树木枝干,取食树木主干和大枝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以致在树木内部形成永久性的空洞和缺损,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甚至可造成树木整株枯死;在成虫阶段,啃食树木的嫩枝和叶片,造成枝稍枯萎,长势衰弱,还可传播线虫或病毒,对树木造成更大甚至毁灭性的灾害。
(二)常见天牛及其危害的园林景观树种
国内危害园林景观树种和草本花卉的天牛品种主要为云斑天牛、星天牛、桃红颈天牛、桑天牛等,部分天牛品种一年发生一代,有的2至3年发生一代,幼虫冬季钻入木质部越冬。天牛主要对法桐、柳树、栾树、樱花、桃树、梅花、海棠、红枫、枫杨、槐树、榆树、杨树、乌桕、紫薇、冬青等园林景观树种和菊科植物造成危害。
(三)目前传统的天牛防治方法
天牛繁殖能力很强,一只天牛成虫可产卵约300粒。同时,天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成虫很难发现,不易捕捉,幼虫一般被发现时,钻孔对树木的破坏也已无可挽回,故天牛的防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难题。
目前国内传统的天牛防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别,其中物理方法主要以人工通过铁丝掏挖幼虫为主,此类方法可有效抓捕部分天牛幼虫,但不适用于树干高层,人工掏挖的有效范圍一般为树干2米以下;化学方法主要为药剂喷干、树洞灌药、药剂灌根、根部埋药,此类方法也可杀灭部分天牛幼虫及成虫,但同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树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目前国内传统的理化防治方式虽发挥了一定效用,但存在很大局限性。天牛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更加有效、更生态环保的防治方法,来控制天牛对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危害影响。
二、生物防治在天牛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就是用一种生物来对付另一种生物,简单的讲,就是“以虫治虫”。它利用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来抑制另一种生物的生长,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现以武汉市科发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江岸区部分主干道行道树天牛综合防治项目为例,详细介绍天牛天敌—川硬皮肿腿蜂在天牛综合防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项目概况
2018年5月,江岸区部分道路行道树天牛综合防治项目完成招标。防治区域包括江岸区中山大道、胜利街、六合路、兴业路、永泰路、解放公园路、后湖大道、鄱阳街,防治对象以法桐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美国红枫,共计3391株树。
(二)关键技术
天牛综合防治包括释放天敌,埋药、人工掏挖幼虫及捕捉成虫等综合防治措施,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技术,根据天牛的生活习性,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措施,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生物防治。
天牛的生物防治,即是利用天牛的天敌来防治天牛。天牛有许多捕食和寄生天敌,捕食天敌如啄木鸟、喜鹊等,幼虫的寄生天敌有肿腿蜂、蒲螨和花绒寄甲等。结合这一自然特性,我国从70年代开始,对肿腿蜂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种类、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和林间放蜂防治害虫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的进展。武汉市科发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成立天敌生产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肿腿蜂的研究生产,2017年下半年开始大量生产并投入使用。
根据天牛的生存习性及武汉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年的防治作业可分为四个阶段。每年的3-5月和9-10月为幼虫的活跃期,以生物防治为主,即主要通过释放天牛的天敌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其他时期则辅以人工掏挖幼虫、捕捉成虫作业、药剂灌根、埋施缓释型内吸性药物等多种方式予以综合治理。在晴天的时候(一般要求气温在18-28度之间),在待防治区域释放肿腿蜂。一般释放后10分钟左右便会散布于树干各处,自主搜寻藏匿于树木中的天牛虫卵和幼虫,杀死虫卵和幼虫并产卵进行自然扩繁,克制天牛的生存繁衍。
生物防治遵循了自然规律,应用了生物链中“一物克一物”的原理,防治有效并且能够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有别于传统的喷洒农药防治方法,有效避免了农药对树木的二次污染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三)防治效果
截至2018年9月,防治区域内共计投放天牛天敌约9177管,按每管100头肿腿蜂计算,合计投放肿腿蜂约91.77万头,平均每株树木投放229头肿腿蜂;人工掏挖杀灭合计约1900只天牛幼虫,人工捕捉杀灭合计约76只天牛成虫,减少传统方法需投入的化学药剂约90L,埋施药物约720kg。
经过半年综合防治,防治区域内天牛数量已开始呈现减少趋势,部分树木的掏挖伤口已愈合;经处理树木的生长态势与临近未经处理树木的生长态势相比已有一定区别。
在防治区域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江岸区六合路(已防治)悬铃木高层,未见明显新鲜虫孔,有虫株率为20%;对比江岸区四唯路(紧邻六合路,未防治)悬铃木高层,新鲜虫孔较多,并流出黄褐色汁液,有虫株率为80%,说明2018年5月释放的肿腿蜂发挥了效用,防治效果初步显现。
(四)预期成效
天牛生命周期较长,武汉地区常见天牛品种较为复杂,隐蔽性强,一般不易被察觉,根据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武汉市的虫害监测系统显示,近两年正是十年一遇的天牛危害爆发期,因此对天牛的防治需采用多种方式综合的治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2-3年的综合防治后,防治树木掏挖伤口将基本愈合;新鲜天牛虫孔数量将大幅减少,天牛危害程度降至自然生态平衡状态时的危害程度,达到可控范围。后期则只需巡查树木生长情况,辅以日常养护措施,对存在天牛危害的树木进行个别防治,便可实现对天牛的防控。
同时,天牛危害存在一定的可流动性,因此,为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天牛“统防统治”,能够更加系统的、全面的对进行天牛综合防治,从而提高防治效率。
生物防治技术在武汉市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树干高层天牛难于防治的问题,减少了人力成本及化学农药的投放使用,起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更加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园林绿化行业中的巨大价值和潜力,也标志着园林绿化行业正在发生变革。园林科技将会成为推动绿化行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人类创造更美丽、更宜居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期待更美好的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郑代平,王文平,刘志芳等.管氏肿腿蜂防治悬铃木天牛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15,(8):21.
[2]杨德敏,曾垂惠,杨萍,等 .三峡库区利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 [J]. 中国生物防治,1999,15(3):140-141.
[3]赵正萍等 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8,(04):57-61.
作者简介:
许小过(1985.0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园林绿化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养护。
(作者单位:武汉市科发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