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9-10-21朱琳
朱琳
摘 要:有效,是教育教学的生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而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进行知识性和技巧性的讲授和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进而更无从谈起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阅读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立足学生特点与文本内容,从教学目标的制定、电教手段的运用和合作学习的开展几方面着手,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理念、模式、方式与方法进行不断地调整优化,以充分凸显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形象性及学生的主体性。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针对性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设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不应仅仅定位于语段阅读之上,而是要更多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能使其充分彰显素质教育理念。
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之前,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新课改制定并明确了阅读教学目标。具体包括: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叶圣陶先生其人,快速阅读并概括其事;学习略读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于本文的阅读;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阅读,通过讨论并概括所写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从所叙事情中讨论、总结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已严”的传统美德。如此,通过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既迎合了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又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运用电教手段,增强阅读教学形象性
基于多媒体拥有视、听、说三方面的功能,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文字或情感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来将文本内容中所描绘的具体场景或蕴含的思想感情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增强阅读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先是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几幅典型的冬日图景,以使学生对冬天的“严寒”与“肃杀”进行直观感知,同时为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铺垫。之后,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与局部感知的过程中,我按照文章的记叙顺序,运用多媒体依次为学生展现了阳光山景图、雪后初晴图、城外水墨画和空灵水晶图,并引导学生将图片与文本所描绘的具体情景进行对比。如此一来,既增强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济南的冬之美,以及作者对平凡景物寄予的深情。
三、开展合作学习,保障学生阅读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以切实保障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的有效培养与提升。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我结合文本内容设置了如下问题,以供学生思考探究:1.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2.文章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共三次写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有什么不同?3.试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4.“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具体表现?体悟“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解读,不仅切实保障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了母爱的隐忍伟大与儿子的愧疚怀念,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兴趣激发是核心,情境創设是重点,能力培养是主线,有效阅读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展开,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阅读感悟与体验,才能促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佟迎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76.
[2]侯晓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