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之中也有教育
2019-10-21刘辉
刘辉
【摘 要】作业批改无小事。作为日常教学任务之一的作业批改,如果多加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细节,仔细批阅,能从中体味到不少教育意义。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作业中的创新点,予以赞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作业中的学习心理,给予调节,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作业批改之中的师生沟通,蕴含着育人的因素。
【关键词】作业批改; 师生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需要。有普通的聊天式的沟通,也有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授业与解惑。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作业本,也能发挥出促进师生沟通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高中的数学老师,布置课后作業并批改作业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任务。就自己的教学想法而言,我希望在数学作业的详细批改中,能够给学生以正式课堂之外的无声的教育影响。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向学的态度都收到了令我欣慰的成效。
一、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好有差,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没有偏差、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地教授他们知识与培养他们的品行。刚开学第一周,我们数学组的老师们经过集体备课商讨后决定在正式讲高一数学必修1教材之前,先安排2~3个课时的衔接课。
在第一次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了一名徐同学的作业写得不是很工整,也不是全对;在解决一道大题中的格式也不是十分符合通常的作业规范,他的用语是汉字描述式的,对数学符号的运用不十分熟练。
但是,就是在他的用汉字式语言解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思维推理过程是正确的,从上一步到下一步之间,环环相扣,上一步为什么到下一步,这两步之间是根据什么原因或是数学原理,都可以写出来。一道大题看完过程,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同学的数学学习有潜力。于是,我在他的作业的大题部分批阅到:“解题格式不太规范,以后需要注意。但能看出你分析严密,推理计算过程有理有据,这是很适合学数学的典型思维表现。相信你以后的数学一定能学好!”
第二天作业本发下去,我到该班上完课下课时,一位同学走到讲台前跟我说:“老师,我想当数学课代表!”
——“你叫什么名字?认识一下。”
——“我叫徐XX。”
我一听名字,就想到了昨天批改的数学作业本中,有给这位同学写过一段上面的作业评语。我觉得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的意愿。作为课代表之后,他也意识到自己应该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做好表率。在后面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可以发现,他的作业从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涂抹)、答题格式规范、答题正确率等方面都能看出渐渐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重视作业中的创新点,予以赞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 这一问题是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关怀。科学事业中一项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创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基础教育从小学算起也有十二年,再到大学之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至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
数学是一门促进人的理性思维发展的学科,对于锻炼人的逻辑思考与推理能力,有着自然的优势。
我的数学课堂,经常鼓励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尽量自己想方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看方法是否不同,从别人不同的方法中加上自己的方法,一起进行对比,看哪些方法能让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
在衔接课中讲解分解因式时,带领学生系统回顾了提取公因式法、套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等)、十字相乘法。就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设置来看,十字相乘分解因式法,是初中教材不作重点要求的;尤其是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的十字相乘分解,对于系数的拆分来说思维计算过程相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题目拆分起来要复杂一些。
由于高中数学题的计算要求相对初中时要高,我示范了并建议学生们遇到二次三项式的方程、不等式时,优先考虑用十字相乘法来分解因式。只要系数拆分得符合原题,那么经过十字相乘分解之后,二次三项式直接化为两个相乘的整式,到这一步了,再往下,无论是解方程还是解不等式,都很方便,这个连带着二次项系数一起进行十字相乘分解的方法,比其他的配方法、求根公式都要快捷、准确得多。当然因式分解的众多方法中,学生们可以按自己掌握的方法来做。
有位同学在作业本上一道因式分解题,是这样解的:
m2+6m-27
=m2+6m+9-36(用到配方法,也注意到我强调的“变形要能还原到上一步”)
=(m+3)2-62 (这一步变形后,考虑用平方差公式)
=(m+3+6)(m+3-6)
=(m+9)(m-3)
虽然这一解法,比用十字相乘的步骤要稍多几步,但是这种分解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少有人用到的方法,值得鼓励。相对于用十字相乘法更快地得出结果,这一过程稍慢。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做出的,体现了学生经历数学探索、数学发现的思维过程。这种探索,另辟蹊径,值得老师去重视、并保护好。
我批阅到:“方法有新意,体现了你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同时,可以考虑使用十字相乘法直接拆分系数,再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数学的一题多解之趣。”
在后面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做随堂练习题时,他会举起手示意我过去看他的解题过程,“老师,您看我这种方法可以吗?”是他标志性的提问用句。通常会看到他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人一种新奇感与巧妙感。
三、关注作业中的学习心理,给予调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函数是学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在备课时我已作好思想准备,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将函数概念及要素讲解清楚。在上《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的时候,也在正式上课前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思想工作,主要表达函数这一章的知识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要有思想准备,并重视课堂的学习,要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
收齐《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后的作业,在批改中发现,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函数好难啊,我怕学不好。怎么办?”我先将她的作业批改完毕,指出没做对的问题具体出在哪儿;再回到她的上面这行文字下,写下心理咨询师般的一段回复:首先解决一个心理障碍,不要一开时就有畏难情绪,怕学不好;遇到问题不要害怕,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你做好预习准备,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仔细完成,遇到不懂的就问老师或同学直到弄懂,基本上能够学好的。
晚自习时间,我在办公室里备课写教案,有学生来办公室问问题。
“老师,我有数学问题不会,想问几个问题。”
“好的,请坐!什么问题呢?”
“我看了你给我作业本上写的话了。道理我都懂,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的高中数学真的能学好吗?我初中时的数学基础掌握得不是很好呢。”
“你需要用成绩来证明你自己可以学好的,对吧?”
“是的,但是不太确信。”
“先不去想结果,只要你落实好学习过程的每一步,好的结果自然就会到来的。”
“好的。那您看一下这一题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怎么做?”
……
(我们进入了习题的讲解。当然不是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在启发性的提问及答复的过程中,她自己就学会了怎么解决。)
敢于进入办公室向老师问问题,这本身对于有些胆小的成绩不好的同学来说,就是一次鼓起勇气的行为。作业本上的师生对话,是对课堂上师生交流之外的一种补充。像留言式的回复一样,在每一次收发作业时,可以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老师的回复。
有的同学可能性格偏内向些,课堂上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想法,担心说得不对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而很没面子。
老师也是从当学生的阶段走过来的,对这些因素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业本这个沟通平台,就可以利用起来。这是一个非公开性的平台,可以相对较好地保护学生的个人想法免受众人评论。保护了学生的小小心思,又可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无形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进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认同一个教师,那么,也会认真地学好这门学科,老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这样就能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
师者,要宽容,要有耐心,更要有同理心来理解学生。对于学得慢一些的学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是慢的艺术。
作业本,是一个连接在师生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反映在作业本上的习题解决过程之中,反过来,教师对学生作业本的批改情况,则是对学生习作的反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反馈信息的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成绩。[3]作业本上有了老师的评语及细节评定之后,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了详细的学习效果反馈,这样便于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采取更合适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成绩。
充分利用好作业本这个沟通平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对于正式课堂时间的45分钟的师生沟通,是一个很有益处的补充。作业批阅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之问--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4EUq1RM8eyoV1kgbdcM7oLBDl-sL6UTSGwnSx-GTBNeyXGMnXi_7MwSaeb1ez25A3xiqFOzP3rtDHD6txquNq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