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2019-10-21陈悦
陈悦
摘 要: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群”的观点,从公德缺失与私德堕落,政治能力低下,缺乏权利与义务意识,缺乏进取、尚武精神与毅力,缺乏自由自治及群体思想这五个方面做出的对国民劣根性的分析揭露以及对培养新民的号召。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直接号召性和强烈启蒙性、高度思想性和重视个体价值;不足之处表现为以民族优劣论作为思想依据和片面激进及脱离社会实践。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一、内容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产生源于内忧外患及国民素质低下这一时代背景,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化论思想。
何谓新民?梁启超在第三节《释新民之义》中指出“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1”即肯定了国民独具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才要“不可不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2”至于要取长补短的内容,不仅是政治、学术、技艺,更应该是民德、民智、民力。
(一)公德缺失与私德堕落
公德,即人人相善其群;私德,即人人独善其身。公德和私德本是德的两个方面,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是私德发展的更高境界。
梁启超指出当时中国的状况是“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3,且“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中国而极”4,并指出了私德堕落的五条原因,提出要冲破轻公德的束缚,在新时期重建有利于群体的新道德,重新倡导公德;要重塑私德,必要正本、慎獨、谨小。
我认为,私德和公德应位于同等重要之地位,梁启超先论公德,原因应在于指出公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期被忽视的严峻状况以及在新时期被重新提倡的急迫性与必要性;后又详细对私德展开论述,目的在于强调私德的重要性,缺少了私德就难以培养公德。作为新民,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私德,而后要树立“群”的观念,相善其群,在自身优良私德的基础上培养公德,做利群之事。
(二)政治能力低下
梁启超通过分析各国发展历史和对比各国发展状况,得出政治能力对优胜国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结论。梁启超以进化论作为思想依据分析了当时中国人政治能力缺失的原因,并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对提高国民政治能力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分业不迁,使人人有所专长;二是互相协助,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群体要放弃彼荣我败之观念,要共存保国第一之思想,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
梁启超确实指出了当时国民政治能力低下的现状,并从政治、经济、战乱等方面指出了其原因,但归因中有较强的进化论思想,缺乏客观性,其原因也因而不具有可推敲性。
(三)缺乏权利与义务意识
梁启超高度强调了权利意识的重要性,甚至引用了杨朱的观点:“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以此极端的、“畴昔深恶痛恨”的言论来强调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当个人有了强烈的权利意识,当国家受到侵犯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痛感。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存在的,权利起于强胜,胜起于竞争而优,而优者必由于其在群体中所尽义务分量之重。
要培养人民的权利意识,政治家勿摧压权利思想,教育家要养成权利思想,个体要各自坚持权利思想。要让人民履行对群体的义务,就要让每个个体都享有群体的一份权利。
只有当群体中每一个体都高度重视自身权利,才会有维护群体权利的意识,如此才能保障群体的权利不被侵犯;反之,要想让群体中的每个体都有维护群体权利的意识,尽到对群体的义务,就要让每一个体都享受到群体中的一份权利,如此才能保障个体的权利不被侵犯。
(四)缺乏进取、尚武精神与毅力
梁启超通过对比当时各国的发展状况,得出欧洲民族所以优于中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富于进取冒险精神。并通过大量例子论述此观点,而后指出产生进取冒险精神的关键在于希望、热诚、智慧、胆力。除了进取精神,梁启超认为中国人还缺乏尚武精神和毅力,这是“国民性质缺点之最可痛者”。
梁启超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对中国和欧洲民族的历史及现状对比,在当时能给人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具有极强的新民号召性,但仔细推敲下不难发现,为达到揭露国民劣根性的创作目的,整个论述过程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五)缺乏自由自治及群体思想
梁启超指出,文明自由不同于野蛮自由,自由应在法律之下,强调了自由的相对性。再者,自由应该是精神上的,心中之奴隶的解脱是不能由他力解决的。
梁启超认为,世界中最富于自治力之民族,为盎格鲁撒逊人。法律为自治提供了有效保障,自治之极者,其身如一机器然。自治有两个层面,一是自身之自治,二是一群之自治。而当下国民和国家不仅都缺乏自治,还缺乏自尊,因而不能自治、自立、自牧、自任。
除自由、自治、自尊外,梁启超还指出合群的重要意义以及国民缺乏合群观念这一现状。而国民合群思想缺失导致舍公敌大敌不问,惟斤斤计较于本团,知小我而不知大我,只知有自由,不知有制裁,人人对抗与孤立,不能统一。
梁启超对自由的论述的划时代意义在于他对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强调,这种自由的观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被提倡和追求的。梁启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缺乏自由、自治、自尊和群体思想,并且始终在个体与群体这两个层面上进行论述,指出了只有个体先具有自由自治和自尊的素质,群体才能达到相应的层次。
二、积极意义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无论在当年还是在百年后的今天,都具有极高的启蒙价值和思想价值。
(一)直接号召性和强烈启蒙性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直接的号召性和强烈的启蒙性,这与其文体结构和行文风格息息相关。《新民说》于当时最主要的创作目的是启蒙民众,故其中的20篇论文既独立成篇,以标准的论文结构呈现,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新民说》的体系。其中运用了大量情感丰富、极具感染力的语句,产生了极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梁启超通常在文章中加入大量情感色彩强烈的词句,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更是会通过运用号召性的语句来达到启蒙的作用。如《论私德》一文中言:“呜呼!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并世之中,其人格最完美之国民,首推英美,次则日耳曼。1”又如《论自治》一文的末尾言:“吾民乎!吾民乎!勿以此为细碎,勿以此为迂腐,勿徒以之责望诸团体,而先以之责望诸个人。1”其中每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点和词语都强化了文章的直接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其启蒙价值。
(二)高度思想性
“新民”是《新民说》创作的最重要目的,其中的许多思想直至今日仍值得深思。从梁启超针对国民劣根性各个方面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到,许多原因具有共性,如受到外来侵略、受到本国专制政体的影响等,这些原因在今日已经不复存在,但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仍应该郑重地反问与思考:到今日为止,中国国民“新”了吗?中国国民达到了“新民”的标准了吗?换言之,端正国家思想、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提高国民政治能力、培养国民自由自治与群体思想,这些新民目标的完成仍然在路上。
爱国主义是当前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爱国首先要有正确全面的国家观。根据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只有对于一身、对于朝廷、对于外族、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方为具备了国家思想。详言之,人人要自知相互团结之道,要明辨政府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外族当前绝不相让国家利益,积极对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如此方有真正的国家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有此全面的国家思想对国民素质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国民只有从这几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国家思想和定义爱国的标准,爱国主义才能真正培养起来。
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存在的。梁启超指出,“昔之颂君德者,皆以免征减赋为第一仁政。泰西诸国则异是,凡成年者皆须服二三年之兵役,而民莫或避;租税名目如鲫,其岁纳之额,四五倍于我国,而民莫或怨。2”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究其原因,中国古代专制政体下,人民是不享有国家权利的,既从未享受过权利,何以有承担义务的意识?要让个体履行对群体的义务,首先要让个体享有群体中的一份權利。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要有履行义务的意识;作为群体的领导者,更要让个体的权利得到落实。
新民思想中涉及到了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观念,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由、自治、自尊不仅是新民和强国的重要途径,更是独立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忧外患交织的百年前的中国,新民是第一急务。但在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今日中国,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三)重视个体价值
在当时有识之士普遍追求物质和制度层面近代化时,梁启超把关注点集中到了国民素质上,他的新民思想把人的近代化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指出了个体的重要意义,这在中国传统几千年的思想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的,目的是国家发展,可寻求国家发展首先要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优秀品质,因此,在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中,总是将个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先谈个体再谈群体,群体的发展是最终目的,个体的发展是必要途径。如要求一群之自治先要一身之自治,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
梁启超新民思想中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可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在当时有识之士重视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将对个体思想的关注提升到一个划时代的高度,又对之后的五四思潮有所启发。
三、不足之处
(一)以民族优劣论作为思想依据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根源于民族优劣论的,因而对国民劣根性的分析及归因缺乏客观性。各民族的优劣在当时确实是事实,但在今天看来,未免有失偏颇。如其中所论述的“白人之优于他种人者,何也?他种人好静,白种人好动;他种人狃于和平,白种人不辞竞争;他种人保守,白种人进取。3”通过民族性格的对比,得出民族性格决定民族优劣的结论,但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将民族性格与民族现状优劣进行主观上的联系而得到的,逻辑并不严密。若好静、狃于和平正是某个民族之性格又当如何?或许这样一个民族在“天演界”中会难以逃脱其他“优等民族”的民族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沦为“劣等民族”,但是绝不能说这样的民族本身就是劣等民族,不能说好静、狃于和平本身就是劣等品质。
在其它的文章中,梁启超也是通过将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简单对比而得出国民在各方面具有劣根性的结论,并主观认为这是由于当时的“优胜国”具有某些如进取冒险、毅力等品质所造就的。其中民族优劣论和进化论的思想使文章带有了强烈主观性,因而文章的论述逻辑欠缺严谨性。
(二)片面激进和脱离社会实践
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评价与批判过于片面与偏激。一方面,他通过简单的现状对比和以民族优劣论作为思想依据而得出的关于国民劣根性的结论未免缺乏严谨性,导致思想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他片面夸大了国民品性对国家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国家力量的其它重要因素,且片面看待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平等思想、进取精神等,这体现出了其思想的保守性;再者,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过于激烈,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其“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的思想原则。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片面激进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国民劣根性问题的归因与分析的片面性,忽视了国民性受各个时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是一味地将国民素质低下的原因归根于封建理论、封建家族制度以及政府的腐朽等。因此,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也脱离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实践。
四、结语
“新民”即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国民性问题的人,但他的新民思想影响广泛且深远,一度成为当时社会的学术热点,也为近代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思想和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
[2]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王萌萌: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吴小娜: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意义探析[J],《兰台世界》,2015年第25期
[5]崔婉莹:解读梁启超的新民思想[J],《卷宗》,2018年第12期
注释:
[1]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9页
[2]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10页
[3]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19页
[4]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26页
[5]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32页
[6]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120页
[7]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8]梁启超:《新民说》[M],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1版,第14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