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第七艺术插上翅膀
2019-10-21孟玮琪
孟玮琪
在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科技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空间全部仰仗于技术的支持。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除了声音和图像的整合外,电影中的各种声音也是电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解释电影的情感基调、主题内涵和人物心理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895年以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伟大的哑巴”。为了弥补这个缺点,人们想到了让它“说话”的各种方法。从站在幕后的配音演员的初步尝试,再到实时的音乐伴奏,随着电影的发展,声音试图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电影艺术中,直到有声电影的诞生,声音才算真正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银幕时代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电影发展史上无声电影的“银幕时代”。早期电影作品,声音只是作为一种陪衬来满足观众的听觉习惯,因此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电影音乐",因为它从未进入电影本体,甚至可有可无。在早期的电影放映中,影院为了减轻默片所带来的压抑感,通常会配上声音来缓解气氛,但受技术水平限制,这些音乐与画面内容往往是脱节的,观众的需求也不在于声画的契合度,只要制造出声响以满足听觉刺激即可。
随着科技的发展,1877 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将声音记录在蜡制的圆筒上。随后德国发明家艾米尔·伯利纳成功研发了一种唱盘式留声机。这些专业设备的问世,大大提升了默片放映中声画关系的统一性。
到了默片发展中期,声画关系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大电影公司意识到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发现增加适当的音乐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的视线。这时,制片方逐渐将目光转移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根据电影不同的情绪风格,配以相适应的音乐来渲染情节。电影《吉斯公爵被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一部由作曲家专门为其进行创作的影片。进入默片发展后期,声音逐渐成为电影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电影音乐的创作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二、首次发声
1925年,贝尔实验室开发了“Vitaphone”电影声音系统,它可以将电影放映机与留声机连接起来,并且将留声机中播放的图像和录制的音乐同步进行。在当时,配备Vitaphone的剧院配有常规投影仪、特殊的留声机唱盘和拾音器、一个推子、一个放大器和一个扬声器系统。投影机的操作与电动静音投影仪一样,但速度为每秒 24 帧,并与附加的转盘机械互锁。当每个投影仪都有螺纹时,投影仪会将胶片上的起始标记与胶片门对齐然后在转盘上定位相应的音轨盘,小心地将留声机针放在记录表面上划线的箭头所指示的位置。当投影机启动时,它会旋转连接的转盘,并自动使记录与投影图像“同步”。
1926年,电影《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Vitaphone第一次在电影中使用,以每秒33 1/3 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1927年,Vitaphone再次使用在电影《爵士歌王》中,首次出现了画面、音乐、演员对白的同步结合,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这一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重大发明的不断问世,电影艺术彻底告别了默片的时代。
三、有声“黄金”时代
1906年,英国的斯托克维尔和尤金劳斯特第一次成功地把声音直接录制在电影胶片上,次年,光学录音机的基本元器件也相继被研发。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不断迭代,自1928年以来,普通胶片的尺寸已经改变为16mm×22mm,并且在胶片上增加了光学声轨的位置,电影的输片速度也改为每秒24帧,并沿用至今。这一时期是电影音响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电影中的音乐和对白也随之增加。1941年发行的电影《公民凯恩》就是典型的胶片发声作品,不仅改变了观众在观影时的听觉习惯,而且还为电影中的单声道音频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
随着光学录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者开始注意到声音的重要性。当观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逐渐归于平淡后,人们对电影中的声音质量又有了新的追求。1878年,磁性录音最先由美国工程师奥博林史密斯进行构思,并于1898年由丹麦工程师瓦蒂玛波尔森在实践中展示。磁性录音的便捷性、可修改性、低噪声和高保真度等优点,使其在这一时期逐步取代光学录音,在20世纪50年代被用于电影制作中。
有了较高品质的声音,电影工作者和录音制作者开始关注观众在音频方面的观影体验。电影艺术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拍摄手法及剧本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声音的单声道模式已经不足以体现电影故事情节的变化,观众的听觉感受难免单调乏味。于是在同一时期,一种新型的录音技术——立体声,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电影中的各声源逐渐有了方位感和层次感,提高了电影中信息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五、身临其境
20世纪70年代以来,CD的出现使数字音频技术广泛普及。有趣的是,电影院才是向公众真正引入数字立体声音响的地方。以杜比立体声为例,起初,杜比立体声设备主要安装在已配备放大器和扬声器的大型影院中,用于CinemaScope 4轨立体声。伴随着1977年《星球大战》的成功,4通道音频系统功不可没,这促使了小型影院的业主首次安装立体声设备,标志着影院多声道系统的真正开始。1992年,杜比公司开发了一种声画合一的5.1声道单系统电影数字立体声——SR·D数字立体声制式,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目前全球主要推广的立体声制式之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影声音的制作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就SR.D数字立体声而言,声音的真实性、声像定位的精准性和令人震撼的次低音效果,使电影作品的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观影感受有了质的飞跃。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变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视、娛乐、音乐、教育、传媒等领域无一不体现着数字化模式。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为其插上了翱翔的翅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方式,同时也为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空间和可能性,使音响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
参考文献
[1]罗莉.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赵乐山.电影录音设备的发展(上)[J].影视技术,1994(06):1-5.
[3]孙衍.电影配乐对观众生理及心理的作用探微[J].戏剧之家,2018(03):100.
[3]周玉洁.论技术与电影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07.
[5]董宇.浅析中外电影音乐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7(23):154-155.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